第七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3/12页)

三次会战,选的都是秋冬之际,然而三次都收效甚微,这使横山勇总结出,秋冬无所谓,也不是一上来就非得坦克大炮加骑兵不可,足够数量的步兵师团同样能达到目的,关键是要对症下药。

症结就是杨森的第二十军。

三次长沙会战,日军每次进攻长沙,第二十军总是能给予日军相当大的打击,尤其是后两次会战,日军吃的苦头最多,这次要想取胜,必须先除去这块绊脚石。

日军渡过新墙河后,第二十军即以不变应万变,利用既有据点和阵地进行抵抗,逐次对其进行杀伤、消耗和迟滞。

与河南会战时的军民不和不同,在地方政府的安排下,湘北民众进行了很彻底的坚壁清野,他们挖毁公路,破坏桥梁,埋藏粮食,然后离村疏散。

参与作战的日军部队中,第3、第40师团都经历过第三次长沙会战,眼前的景象与当时搜遍村村寨寨、只能找出两只甘薯充饥的惨状何其相似。

日军在湘北感受到了浓烈的抗日气氛,历次会战中的尴尬正扑面而来。

不过横山勇对此早有预料,而且已备下了“药方”,这就是刘立藩曾经提供的那最后一条重要线索。

第十一军拥有多达8个师团的庞大兵力,可谓要罗刹有罗刹,要妖精有妖精,这使横山勇的排兵布阵变得游刃有余。

与历次会战中的孤军深入,径直往长沙推进不同,此次横山勇采取了广阔正面进攻的战术,他将众多二线师团部署于中央,实施纵深推进,战斗力最强的两个骨干师团,第3、第13师团则被部署在外侧。

他摆出的新阵势自有其独到之处:二线师团形成纵深后,立即进行钳形交叉攻势,即对每一个地区,都穿梭般地来回攻袭,尽力缩小第二十军的活动范围和空间。

薛岳既不相信第四次长沙会战会爆发,当然也就不会去认真对待和研究这条宝贵的线索,然而它正是横山勇用来打垮薛岳和杨森的一大法宝。

新20师据守新墙河第一线,这毕竟是一支新老混杂的部队,在日军强大兵力的攻击下,率先支持不住,节节溃退,只得由第133师对之进行临时收容,两师合二为一。

第二十军军长杨汉域起初还没有估计到敌情如此严重,只感到仗越来越难打,其灵活快捷的特点也受到很大限制,当下决定采用压轴的最后一招:往平江收缩。

尚未来得及抽身调头,日军突然迂回到师部所在的关王桥附近。幸亏担任警戒的搜索连及时发现后迎头痛击,这才使得指挥系统没被端掉。

第二十军沿着撤退路线,分别占领要点,阻击后再逐步后撤,因此撤得有条不紊。不过当接近平江时,还是被吓了一大跳。

这里的日本兵同样到处都是,并不比新墙河以南的主阵场少,军部直属的辎重兵团正被一股日军缠住,脱身不得。

第二十军抢先以主力占据附近高山,将这股日军压迫在山谷内进行攻击,激战至晚,终于成功将辎重兵团解救出来,并抓住了几名日军探子。

对探子的审讯结果,让众人不寒而栗——第二十军已经陷入了日军的包围圈!

横山勇显然认真研究过第二十军的作战特点。他发现第二十军的活动规律是,会先守新墙河,再守关王桥,最后退至平江,并随时保持侧击姿态。

他之所以要将骨干师团列于外侧,就是要压制第二十军的侧击,使之在平江无法立足,同时趁势进行包围。

在第二十军身后,是从新墙河追来的第68师团,前面,是从平江东面抄来的第3师团,两个师团一东一西拉网,南面的汩罗江北岸还停留着一个师团,专门负责从南向北兜底。

如果不是东西之间隔着数十里的山地,如果不是第二十军撤退中的队列始终保持不乱,这个网早已可以将其完全罩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