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喋血行军路

王陵基:时任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第三十集团军的底子较为薄弱,这使他经常处于无将可用的窘境。

韩全朴:生于四川省南充市。毕业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时任第七十二军代军长。

刘新甫:生于四川省眉山市。第三十集团军所属第三十四师参谋长,是一个颇有头脑和能力的幕僚长。

王缵绪:时任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十九集团军总司令,负责防守第六战区的江湖防线。

横山勇:先后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一期、陆军大学第二十七期军刀组。他接任第十一军司令官时,正是该军士气低落、消极作战的阶段。

许国璋: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时任第一五零师师长。第二十九集团军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战将,滨湖之战中,只有他守住了要地。

孙连仲:生于河北省雄县。原西北军名将,在台儿庄会战中声名显赫。时任第六战区代司令长官。

李家钰:字其相,生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时任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兼第四十七军军长。原本骁勇善战,但南渡后斗志和求战欲望大不如前。

蒋鼎文:字铭三,生于浙江省诸暨市。曾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在河南会战中,他指挥失当,没有和汤恩伯形成较好配合,是造成大溃败的一个最主要原因。

四川内战时期,杨森曾经做过王陵基的手下败将,但是就抗战中的声名和战绩而言,王陵基已经在跑道上被甩下了好几圈。

老王的辛酸史,从第一次南岳会议便已开始,在那次会议上,若没有陈诚秉公直言,他可就悲剧了。

之后,第三十集团军得到了短时间的休整,王陵基也很想借此重整旗鼓。代理司令长官薛岳设宴款待,他即席发言,拍着胸脯说自己出川抗战并非为升官,也不是抗战离了他姓王的就不行,而是因为出身军人,打了一辈子内战,若不参加这次的抗战,实在愧为军人。

王陵基还表示,他是职业军人,以绝对服从命令为天职,以后将绝对服从薛岳的指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薛岳很是高兴,便将第八军也拨归王陵基指挥。王陵基果不食言,到达武宁战场后,立即把前锋调上去,掩护第八军撤退。

王陵基将集团军总部设于修水、武宁一线,与日军形成对峙。日军多次发起进攻,均被王陵基所击退。经过整训的第三十集团军,已不是人见人欺的软蛋了。

可是差不差,还得看跟谁比,若是跟第二十军比,充其量不过是个配角,而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第三十集团军能扮演的,也确实只是这样的角色。

王陵基太想打一场漂亮仗翻翻身了。

以第九战区发起冬季攻势,王陵基来了精神。战前他为提高部队素养,特地举办了战地军官训练团,自兼团长,对军官们进行过军政训练,自觉对取胜有了那么一点把握。

攻势发起之后,王陵基把第三十集团军整体压上,但因日军凭险据守,一时无法取得进展。进入对峙阶段,日军增援了一个联队,向第三十集团军反扑过来。

王陵基下令第七十二军代军长韩全朴率部迎击,结果第七十二军反被日军三面包围,韩全朴背部受伤,一度与总部失去了联系。

王陵基得报后十分焦急,赶紧把总部直属团派出,才把第七十二军掩护下来。

韩全朴跟随王陵基时间较早,此君有一个跟王陵基相仿的毛病,就是喜欢满嘴跑火车,比如他既不叫蒋介石为委员长,也不称其名,而是唤作“蒋二娃”,又说陈诚是蒋介石同母不同父的弟弟,所以才受宠信,其实指挥部队根本不行,等等。

王陵基爱说大话爱吹牛,可他在打仗方面颇有功底,这一点却是韩全朴远远比不上的——一个军被人家一个联队围着打,还要靠直属团去营救,试问这指挥水准能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