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帝国初建,吕后临朝(第4/16页)

除了在政治方面做了完善,君臣觐见之间的礼仪也做了修改。

刘邦是个不拘小节的人,早年懒散惯了,当了皇帝之后对秦朝那一套繁文缛节比较头疼,干脆一下就给取消了。于是,问题就来了。立国之初,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人大都出身贫寒,上过学的人比较少,没有接受过礼仪规范的熏陶,而且整天脑袋别裤腰上出生入死,老觉得如今的刘邦还是当年那个跟自己一起睡帐篷的刘邦,君臣之间没有什么礼仪可谈。刘邦想开个会,结果话还没说两句底下就开始狂呼乱叫,甚至还有喝醉酒的,这让他非常恼火,可碍于面子又不好发火。这时候,轮到叔孙通上场了。

叔孙通原来是秦朝的一个博士官,反秦战争时先投奔项梁,后跟了项羽,然后又投降了汉。叔孙通发现刘邦很讨厌群臣在他面前这样毫无礼节,就提议为新朝制定礼仪制度。叔孙通对刘邦说:“礼制,本是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时事而有所变化的,夏、商、周三代礼制的继承和删节、增饰都是有差别的,这说明古今的礼制并不相重复。臣愿采纳古礼并同秦朝的礼仪相结合,来制定新的朝仪。”

于是刘邦就同意了,叮嘱他叔孙通要注意简单易学,不要太难做。叔孙通到鲁地曲阜一带先后找了三十多个儒生带回长安,又把刘邦身旁原有的书生以及自己的弟子合在一起,共有一百多人。叔孙通带着这些人制定了一套礼仪制度,在野外操练了一个多月,然后报告刘邦去验收成果。刘邦看了一会儿叔孙通等人的演习,感觉挺符合自己的要求,于是就下令施行这套礼仪制度。

汉高祖在亲身体验了这套礼仪以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吾今知天子之贵矣!”刘邦见叔孙通折腾出来的这套礼仪用着挺爽,当即提拔他为奉常(位列九卿之首),赏黄金五百斤。从此以后,叔孙通研发的这套朝会礼仪一直沿用,在历代王朝的宫廷不断重演,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和民族心理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定天下,分封功臣

汉朝建立,那些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理应受到封赏,然而每次一开会讨论分封的事情,大家都急着争功,吵吵闹闹谁也不听谁的,就这样闹了一年多,分封才正式开始。

刘邦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听到这个消息,这些功臣就炸开了锅,心里愤愤不平,私下里议论不休。他们觉得自己身经百战,而萧何只不过坐在家里动几下嘴皮子而已,为什么他的食邑反而是最多的?于是大家伙把曹参推出来:“曹参跟随陛下南征北战,身受多处战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排第一。”刘邦听到这事之后,就打了个比方说:“你们大家都知道猎人是怎么打猎的。猎狗的职责是追杀猎物,而指示行踪、放狗追猎物的是人。如今诸位的功劳只能算是猎获野兽,相当于猎狗的作用。至于萧何,他能放出猎狗,指示其追逐目标,相当于猎人的功劳。况且你们只是一个人追随我,多的也不过带两三个家里人,而萧何却是全族好几十人跟随我,这些功劳怎么算呢?”众人听罢,都无言以答。关内侯鄂君站出来说:“在楚汉战争中,陛下有好几次都是全军溃败,只身逃脱,全靠萧何从关中派出军队来补充。有时,就是没有陛下的命令,萧何一次也派遣几万人,正好补充了陛下的急需。不仅是士兵,就是军粮也全靠萧何转漕关中,才保证了供应。这些都是万世功劳,怎么能把一时之功排在万世之功的前面呢!我认为,萧何应排第一,曹参第二。”鄂君的话正中刘邦下怀,于是顺水推舟,萧何位居诸侯第一,并获得“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待遇。就这样,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