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帝国初建,吕后临朝(第2/16页)

这时候张良跳出来反驳了:“洛阳虽有这些险阻,但中心地区狭小,不过方圆数百里,土地瘠薄,四面受敌,并不是用武力可以守得住的。而关中左有崤山和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右有陇山(今陕西陇县西北)和蜀郡的岷山(今四川省北部),沃野千里,南面有富饶的巴、蜀二郡,北面胡地有畜牧养马上的便利,西、南、北三面的险阻更加天然的防守屏障,只用东方一面就可以控制天下。所谓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说的就是关中啊!”

张良赞同了娄敬的说法,于是迁都这事就这么定了。娄敬这险冒得很值,他成功地实现了逆袭。刘邦一高兴,还赐了他“刘”姓,说:“‘娄’者,‘刘’也,这俩字读音差不多,以后你就改姓‘刘’吧。”从此,娄敬改叫刘敬,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

决定迁都后,刘邦雷厉风行,“即日车驾西都关中”。汉高祖刘邦选位于渭水南岸的原秦朝兴乐宫故地作为汉帝国新都的基地,取名长安,位于今陕西西安城西北约十公里处渭水南岸南高北低的台地上,城市平面大体上近似方形。刘邦五年闰九月营建的长乐宫和刘邦六年营建的未央宫,是都城长安城内最主要的两个宫殿区。

据刘歆《西京杂记》所载:“汉高帝七年,萧相国营未央宫。因龙首山制前殿,建北阙。未央宫周回二十二里九十五步五尺,街道周回七十里。台殿四十三,其三十二在外,其十一在后。宫池十三,山六,池一,山一,亦在后宫。门闼凡九十五。”这一记载表明,未央宫是由诸多宫殿、台榭、楼阁、园林、假山、池泽并围绕前殿(正殿)所形成的有统一布局而又规划整齐、气势宏伟的建筑群体。未央宫前殿、武库、太仓这些代表着汉帝国政权、军权、财权的壮丽建筑,意在体现皇帝的尊严和帝国政权的巩固。未央宫建成后,长乐宫为皇后所居,未央宫作大朝之用。长乐宫耗时一年,于公元前200年冬十月建成。

汉承秦制,巩固皇权

刘邦虽然统一中国,做了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但汉帝国到处是战乱所留下的创伤:田野荒芜,人民流亡,府库空虚,廪无积粟,百姓一贫如洗,没有积蓄,牲畜死亡殆尽。所谓“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正是当时社会经济凋敝的写照。

在刘邦登基为帝的那一年五月,“兵皆罢归家”,汉军将士大部分复员返乡。与此同时,汉高祖向全国发布了著名的“五月诏书”。这道诏书的要旨在于安定天下、恢复和发展生产、按军功授爵以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是西汉王朝建国之初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刘邦所发布的这道诏书,有以下十条要点:

一、对来自原山东六国的诸侯子弟出身的官兵,因安置地点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免服徭役的优待。其具体实施细则是:凡留在关中地区的,因远离家乡而免除十二年的徭役;离开关中返回家乡的,免除六年的徭役。

二、令逃亡山泽者返回原籍,复故爵田宅,地方更不得刁难笞辱。自秦末以来,百姓因不堪秦朝暴政,“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者甚多;楚汉战争期间,百姓因不堪战乱之苦,“相聚保山泽”亦不在少数。天下平定后,这些身在山林沼泽之中、名不在户籍之内的离乡流民,其中包括地主在内,既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又不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也使国家难以对他们征收赋税和徭役。为使这批人成为汉帝国统治之下的“编户齐民”,刘邦下令他们一律返回本县本乡。为使他们返乡,国家向他们提出的保证条件是:恢复他们原有的爵位和田宅,对他们亡聚山林期间的非法行为一律既往不咎;地方官有向他们进行法制教育的义务,但不许对这些人进行刁难或者施加笞辱。“复故爵田宅”表明,汉承认秦代赐予的爵位,有爵位者在汉代仍享有同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