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长平之战(第4/8页)

赵国换将的消息传到了秦国。范雎知道胜利要来敲门,这一仗事关两国国运,意义重大,范雎和秦王商量只有秦国的一号战将白起才能完成此任务。长平之战打了三年,白起早就按耐不住心中的杀气,但无奈对方的统帅是一向用兵谨慎的廉颇,即便白起出马也不一定能克敌制胜,所以这三年白起一直没有露面,而现在赵军首领换成了崇尚进攻的赵括,是该白起起作用的时候了。

赵括曾经这样评价过白起:“武安君数将秦军,先败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再功魏,取大小城六十一城;又南攻楚,拔鄢郢,定巫黔;又复攻魏,走芒卯,斩首十三万;又攻韩,拔五城,斩首五万;又斩赵将贾偃,沉其卒二万于河;战必胜,攻必取,其威名素著,军士望风而栗,吾若与对垒,胜负居半。”这些话恐怕也被秦国在赵国的间谍探知,为了达到最佳的作战效果,白起悄悄地接替了王龁的位置,并传下军令:“有言白起在军中者斩”。

白起秘密布置下了陷阱就等赵国猛兽的扑来,而这一切赵括还蒙在鼓里。

【4、决战】

在赵括拆除防御工事的同时白起却在构筑防御工事。秦军沿长平城布置了一道18公里长的弧形防御阵地。白起安排两万五千名名士兵等赵军进入预设阵地之后截断赵军的退路,并安排五千名骑兵阻挡赵营中留守部队的支援,另安排一支军队与赵军接触一阵就佯装败退,把赵军引入预设阵地,其余秦军则坚守防御阵地以待赵军的冲击。

赵括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中央出破,他既没有进行火力侦察,也没有派巡逻四处打探,他对秦军的动向完全不了解,连秦军主帅是谁的,紧凭对王龁鼠辈的主观藐视就制定了作战计划。赵括把赵军几乎所有兵力集中起来,准备做一次猛烈的冲锋。

赵括的逻辑是:“秦军受阻于上党已经三年有余,昔日旺盛的士气已经被消磨下去,加之秦军战线漫长,粮草供应吃力,而赵军士气旺盛,特别是有我赵括的亲自指挥,眼下正是反击的大好时机,因此应该尽可能的集中兵力将敌人一举歼灭。”

赵括的军事理论依据是“以逸待劳”,“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然而他的一切结论都是在不了解秦军动向,或者说想当然的认为秦军不会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得出的。秦军的保密工作做的太出色,假如赵括得知秦军的统帅已经换成了白起,应该不会这么莽撞行事。

40万赵军浩浩荡荡向秦军压来。秦军的先头部队刚一接触就败下阵来。赵括大喜,命赵军全线进击向秦军的阵地猛扑,秦军依托有利的地势和坚固的阵地进行防御,赵军无法突破,而这时赵军已经离开营地12公里。赵军想按原路返回,却被预先埋伏的25000名秦军阻挡,留守的赵军试图出去营救,又被秦军的5000骑兵驱赶回来。赵括吃惊地发现战场形势完全不同于自己设想的那样,更另他不可思议的是秦军的统帅不知道什么时候换成了白起。战场不是从来就吃惊的地方,白起命秦军从两翼打击赵军,赵军抵挡不住,最后被压缩在一个长条地带,粮道已然断绝,赵括只好命令赵军原地设防,以待援军,可是援军在哪里?

留守营地的少数赵军有的是粮食,但被秦军的骑兵压得不敢露头,赵国的所有军队都集中在长平,邯郸也无兵可派。情急之下赵王想到了求援,赵国使臣到了魏国和楚国,魏王和楚王不愿发兵相助,原因是在秦赵相攻之前赵国还主动向秦国示好,魏王和楚王认为赵国和他们不在同一个阵营,如果这次出兵相救,赵国以后还可能再次投入秦国的怀抱。

赵王又想到了齐国,五年前齐国曾经派军队帮赵国打跑了秦国,《触龙说太后》就是这个事件中的一部分。这次赵王满心希望齐国再次帮忙,但五年间齐国的风水已经发生了转变,齐襄王田法建已经去世,继位的是不经世事的齐王田建。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已经大面积、深层次的在齐国产生效果,齐国在秦国糖衣炮弹的攻击下已经坚定地倒向了秦国那边。在田建的眼里,秦国与齐国好比兄弟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