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善第十一

妇女节育运动的先驱玛格丽特·桑格生前留下了一句名言:“生育太多,会增加人类的痛苦。”

出版家普利策一生中最痛恨的就是政治腐败。他说过:“什么是我们政治生活最大的破坏者?当然是腐败。为什么会造成腐败呢?自然是贪财。谁又是贪财最大的唆使者?……金钱是今日世界最大的诱惑力。有人为它出卖了灵魂,有人为它出卖了肉体,更有人把钱看成万能……”

1902年,托尔斯泰首次遭受心绞痛侵袭,自觉来日无多,于是再次致信沙皇尼古拉二世。历数俄罗斯人民的苦难后,他痛斥独裁和专制,称历代沙皇都可能并确实是“怪物和疯子”,一亿俄国人民唯一的要求是:自由。

易卜生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大师,曾对一个给他写传记的作者说:“我所创作的一切,即使不是我亲自体验的,也是与我经历过的一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还对一个看不懂他的戏剧的读者说:“你若要充分了解我,必须先了解挪威。”

数学家怀特海是个天才,非常年轻就成了剑桥的教授。罗素在剑桥上大学时,怀特海看出罗素的才华,他上课时对罗素说:“你不用学了,你都会了。”不久后他们由师生变成合作者,共同写作了划时代的著作《数学原理》。

罗曼·罗兰年轻时曾认识了一对漂亮的意大利姐妹。罗曼·罗兰对她们都充满了爱慕,一时竟不知道到底喜欢她们两人中的哪一个。他暗自地体味着恋爱的苦恼,当他鼓起勇气试图表白的时候,他才发现两姐妹对他根本没有那方面的意思。罗兰感叹说:“我还不懂得独立思考,却自我陶醉在感情空虚的悲歌里。”

在流浪时,杰克·伦敦曾一连几个月在车上、车下和露天睡觉,乞讨度日,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本领,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最能怜惜穷人的其实是穷人。他说:“给狗一块骨头不算善心,善心是跟狗一样饿时却与别人分享骨头。”

1910年到1914年之间,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委员会收到许多科学家的信和呼吁书,提名恩斯特·马赫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候选人。在这些书信中,洛伦兹赞扬马赫的“美妙的工作”,他说,所有的物理学家都知道马赫的历史和方法论著作,并且,“许多物理学家尊称他为大师,是他们的思想导师”。

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总结其自杀研究,提出了三个命题:社会的人需要一个高于个人的社会目标;对这个目标所负的义务不至于使他失去自主;他的欲望应受到社会秩序给予的一定程度的限定。在自杀原因上,迪尔凯姆并不完全否定个人生理上的因素,但认为那是次要的,社会原因才是主要的。他说,当一个社会不能提供上述三项条件时,一些心理上脆弱的个人就可能会自杀。

19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弗里茨·哈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了毒气,战争中死于毒气的人不计其数。他原以为,毒气进攻乃是一种结束战争、缩短战争时间的好办法。他的妻子因为对丈夫行为的负罪感而自杀。哈伯自己在战后也感到罪孽深重,以至于怕被人认出来而故意蓄起了胡子,并到外国去避了一段时间的风头。

维特根斯坦是个全才。他11岁的时候发明了一台缝纫机,他为自己的姐姐设计了据说是当时全欧洲最好的别墅,他还是一流的小提琴演奏者。在听罗素讲了一学期的数理逻辑课后,第二学期开学时他仍去听课。罗素对他说:“维特根斯坦先生,你不需要来听我讲课了,我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教给你了。”

希特勒母亲临终前,他坐在母亲的身旁,脸色惨白。为了减轻希特勒的痛苦,布洛克医生说,在这种情况下对逝者是一种“解脱”。但此话并不能安慰希特勒。“在我的整个生涯中,”曾经目击过许许多多死亡情景的布洛克医生回忆说,“我从未见过有谁像阿道夫·希特勒那样悲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