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第4/6页)

这是事实(让我们向大学表示敬意)

报纸是知识的源泉,

是现代人每一次对话的灵感来源。

到了 18 世纪末,塞缪尔·米勒教士自豪地宣称,美国已经拥有相当于英国三分之二的报纸,而人口只占英国的一半。

1786 年,本杰明·富兰克林评论道,美国人醉心于报纸和小册子,以至于没有时间来看书。(有一本书是个例外,那就是韦伯斯特的《美国拼写课本》,此书在 1783 年到 1843年之间销售了 2400 万册。)富兰克林所说的“小册子”,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伴随报纸在各殖民地广泛传播的还有各种小册子和大幅印刷品。阿历克西斯·德·托克维尔在他 1835 年出版的《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提到了这个事实:“在美国,各党派之间不是通过写书来反驳对方的观点,而是通过散发小册子,这些小册子以惊人的速度在一天之内迅速传播,而后消失。”下面这段话中他也提到报纸和小册子:“枪炮的发明使奴隶和贵族得以在战场上平等对峙;印刷术为各阶层的人们打开了同样的信息之门,邮差把知识一视同仁地送到茅屋和宫殿前。”

在托克维尔发表这番议论的时候,印刷术已经传播到了美国的各个地区。南方和北方相比,不但在办学方面落后(南方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私立的),而且在使用印刷机方面也晚了一步。例如,弗吉尼亚州一直到 1736 年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定期出版的报纸——《弗吉尼亚报》。但是到了 18 世纪末,通过铅字传播思想的运动蓬勃发展,很快成为一次全国范围的对话。例如,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士·麦迪逊和约翰·杰伊(全部用“帕布利厄斯”的化名)写了 85 篇支持美国宪法的文章,1787 年至 1788 年期间,这些文章原本只是出现在纽约的报纸上,但后来在南方人中的影响完全不逊于在北方。

进入 19 世纪的美国,在它所有的地区都开始形成了一种以铅字为基础的文化。在 1825年至 1850 年之间,收费图书馆的数目翻了三番。那些专门为劳动阶层开设的图书馆也开始出现,并成为提高文化教育程度的一种手段。1829 年,“纽约学徒图书馆”有 1万册藏书,曾有 1600 名学徒在此借书阅读。到 1851 年,这个图书馆已向 75 万人提供了服务。由于国会在 1851 年降低了邮费,因而几分钱一张的报纸、杂志、星期天学校手册和简装书唾手可得。在 1836 年到 1890 年之间,亿册《麦加菲读本》被分发到各个学校。虽然当时并不提倡阅读小说,美国人仍然表现得如饥似渴。塞缪尔·古德里奇就沃尔特·司各特 1814 年到 1832 年之间发表的小说写过这样一段话:“他笔下诞生的任何一部新作在美国产生的轰动更胜于拿破仑的某些战役……每个人都在读他的小说,不论是名人雅士抑或凡夫俗子。”出版商为了得到某些潜在的畅销书,有时甚至会派信使去等候邮船,然后“在一天之内,把布尔沃或狄更斯的最新小说印刷装订成书”。那时还没有国际版权法,“盗版”书四处泛滥,大众对此绝无微词,那些被视为名人的作者也不能有所抱怨。1842 年狄更斯访问美国的时候,他所得到的待遇简直可以同现在我们对电视明星、体育明星和迈克尔·杰克逊的崇拜相媲美。狄更斯在给朋友的信里写道:“我无法向你形容我所受到的欢迎,人群四处追随着、欢呼着,各种富丽堂皇的舞会和酒会,各种公众人物左右相随,这个地球上大概没有一个国王或皇帝有过这样的待遇……如果我乘着马车,人群就会把车簇拥起来并送我回家;如果我进了剧院,所有的人都会起立,然后音乐从头开始。”美国的本土作家——哈丽雅特·比彻·斯托夫人从来没有得到过如此的瞩目,在南方,如果她的马车被人围住,那绝对不是为了送她回家。但是她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在出版的第一年还是发行了万千册,相当于今日美国的 400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