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第2/6页)

除了加尔文清教徒的宗教要求他们能识文断字这个原因之外,还有另外三个因素也能解释这些来到新英格兰的殖民者们对于铅字的痴迷。第一,既然 17 世纪英国男性的文化普及率不到 40%,我们可以猜测,移民到新英格兰的人大多应来自英国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或阶层。[6]换句话说,他们热爱读书,相信到新的世界里读书仍然非常重要,就像在过去一样。第二,1650 年之后,几乎所有的新英格兰城镇都通过了法令,要求建立“读写学校”,一些大的社区还要求建立语法学校。这些法令都提到了撒旦,认为他的邪恶力量将被教育摧毁。当然,推行教育还有其他原因,我们从下面这首流行于 17 世纪的小诗可以略见一斑:

公立学校是知识的源泉,

学习是人们神圣的权利。

真正统治这些人思想的并不是撒旦。早在 16 世纪,人们的认识论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任何一种知识都要通过铅字来表达和传播。关于这个变化,路易斯·芒福德写道:“印刷书籍比任何其他方式都更有效地把人们从现时现地的统治中解放出来……铅字比实际发生的事实更有威力……存在就是存在于铅字之中:其他的一切都将渐渐地成为虚无。所谓学习就是书本的学习。”)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推断,在殖民者们看来,年轻人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同时也是智力开发的一条必要途径。(他们的故乡——英国,就是一个学校之国。1660 年以前,英国有 444 所学校,每 12 英里就有一所学校。)很明显,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同学校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学校教育还没有普及的地方(如罗德岛)或学校法规还不完善的地方(如新汉普希尔),文化普及率的上升比其他地方缓慢得多。

最后一点,这些身处异乡的英国人不需要印刷自己的书,甚至不需要培养自己的作家。他们从自己的故国原封不动地搬来高深的文学传统。1736 年,书商们大事宣传《旁观者》、《闲谈者》和斯梯尔的《卫报》。1738 年出现了关于洛克《人类理解论》、蒲柏《荷马史诗》、斯威夫特《一只澡盆的故事》和德莱顿《寓言》的广告。耶鲁大学校长德怀特曾精辟地描写过当时美洲的情况:

几乎每一种类型、每一种题材的书都已经有人为我们写就。在这方面我们是得天独厚的,因为我们和大英帝国的人说着同一种语言,而且大多数时候能与他们和平相处。和他们之间的贸易关系长期为我们带来大量的书籍,艺术类、科学类以及文学类的书籍,这些书大大地满足了我们的需要。

这种情形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殖民地美洲没出现文化贵族。阅读从来没有被视为上等人的活动,印刷品广泛传播在各类人群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没有阶级之分的、生机勃勃的阅读文化。丹尼尔·布尔斯廷这样写道:“阅读蔚然成风。四处都是阅读的中心,因为压根就没有中心。每个人都能直接了解印刷品的内容,每个人都能说同一种语言。阅读是这个忙碌、流动、公开的社会的必然产物。”到 1772 年的时候,雅各布·杜谢已经可以做出这样的评论:“特拉华河畔最穷苦的劳工也认为自己有权像绅士或学者一样发表对宗教或政治的看法……这就是当时人们对于各类书籍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几乎每个人都在阅读。”

在这样一个阅读蔚然成风的地方,托马斯·潘恩 1776 年 1 月 10 日出版的《常识》能在当年 3 月之前卖掉 10 万册,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是在 1985 年,那么一本书必须卖掉800 万册(两个月之内)才能比得上当时潘恩著作所吸引的人口比例。我们再看一看 1776年 3 月的情况,霍华德·法斯特为我们提供了一组更让人叹服的数字:“没有人知道到底印了多少册,最保守的数字是 30 万册,也有人说是 50 万册。如果说当时 300 万人口需要印刷 40 万册书,那么今天的一本书需要卖掉 2400 万册才能比得上。”在今天的美国,唯一能吸引这么多人注意力的传媒活动大概只有美国橄榄球超级杯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