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三章 老子是谁?(第3/5页)

老子说到这里,大家都点点头,觉得有道理。

“可是,欲望是与生俱来,不能消灭的。那么怎么办?那就要抑制人们的欲望,而不是激发他们的欲望。”老子继续说。

“怎样抑制呢?”师旷插了一句,这个话题他比较感兴趣。

“不要刺激人们的感官,譬如说人都是有性欲的,这一点无法改变。但是,如果每天有美女在你面前走动,你的欲望就会增强;反过来,如果你看不到美女,你的欲望就会减弱。人们知道的事情越多,各方面的欲望就会越强。看见你穿皮衣了,他就会想好衣服;看见你吃鱼肉了,他就会流口水。所以,抑制欲望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要让他看见。按照我的总结,就是‘常使民无知无欲’(《道德经》)。”

“噢,那不就是愚民?”师旷又问,对老聃的话,他有些吃惊。

“事是那么回事,可是不要说得这么难听啊。”老子笑了,不过师旷看不到。

“那,怎么才能让老百姓无知无欲呢?”叔向问。在这一点上,他同意老聃的说法。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道德经》)。”老聃迅速给出了答案,国家不要大,老百姓也不要多,凡是省力的先进的器具都不许使用,老百姓干死干活的收成都只够活命,整天拴在土地上,哪里也不去,什么也不想。

“人要是这样,跟牛马还有什么区别?”师旷忍不住又问了一句。

“不错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人和牛马本来就没有区别啊。”老聃又是笑着回答,师旷还是没有看见。

对于老子所说的“常使民无知无欲”,叔向是支持的。不过这小国寡民的方式,叔向的感觉是难以实现。

“这个,有点难。”叔向摇摇头,说道:“就算一个国家这样做了,但是如果周边的国家不这样,岂不是也不行?岂不是也会有诱惑?”

“所以,还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老聃想得还挺周到,他的意思,邻国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这样,外部的诱惑就没有了。

闭关锁国,原来根源就在老聃这里。

师旷没有再反问,叔向也没有再提问。师旷常年在国君身边,对于国家大事知道得很多;而叔向更是常年和国内外的权臣们打交道,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更加真实。

“图书馆里的理想主义者。”叔向和师旷在内心里都这样评价老聃。叔向不是不赞成老聃的主张,但是老聃的方法实在太过天真,基本上就是异想天开,绝没有操作性可言。而师旷根本就不同意老聃的说法,对于老聃的小国寡民以及老死不相往来这些话,都当作痴人说梦。

这,就是学院派和实操派之间的区别。在图书馆里想象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在图书馆里描绘的理想世界往往是缺乏人性和现实基础的。

老聃突然发现叔向的眼睛已经不再瞪着,而师旷的耳朵早已经耷拉了下来,他难免有些扫兴。看来,自己的精彩想法并没有得到共鸣。

老聃有些尴尬,于是夹了一块肉来吃,以掩饰自己的失落。

“老子,按照你的说法,其实没有国家是最好的。”师旷突然说话了。他一向就这么直率,没有等到老聃回答,师旷接着自己回答了:“可是,如果没有国家,谁来养活我们?所以还要有国家。”

老子有点发愣,这个问题他确实没有想过。该怎么回答?没有等他回答,师旷又说话了。

“你说的抑制人们欲望的方法恐怕不行,人有很多欲望,最基本的欲望就是求生。你的方法,实际上是增强了人们求生的欲望,从而压抑了人们其他的欲望。如果人们仅仅能够生存,那么一旦天灾来到,人们就无法生存,于是求生的欲望会更大,这个时候,没错,人们不会去强奸,不会去追求好吃好喝,可是人们要活命,就会去抢劫杀人,这难道更好吗?既然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就是上天所给的,你为什么要去抑制它呢?”师旷大声问道,看上去他有些激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