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二章 太子晋

王叔陈生偷鸡不成蚀把米,首席卿士没当上,自己还要流亡。

周灵王有些郁闷,尽管他也并不想王叔陈生独掌大权,但是有王叔陈生在,至少对小宗是个制约。如今两个卿士都由小宗把持,周灵王有彻底被架空的感觉。

经过反思,周灵王得出一个结论:小宗之所以在这次斗争中获胜,固然有多年经营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晋国作后盾。

“老子也找个后盾。”周灵王想。问题是,去哪里找后盾?怎么找后盾?

最简单易行的找后盾的办法是通过裙带。周晋同姓,要跟晋国扯上裙带关系是没有可能的,只能永远五百年前是一家了。楚国呢?楚国这时候正是中原国家的敌人,根本不能考虑。

算来算去,好像只有齐国靠点谱。

还好天遂人愿,周灵王十二年(前560年),周灵王的王后崩了。于是,周灵王向齐国求婚,算是拴上了齐国这根裙带。

【王子晋】

王后崩了,不过王后给周灵王留下来一个太子。太子名叫姬晋,又叫子乔,因此称为王子乔,也叫太子晋。

王后崩的时候,太子晋不过五岁。不过,五岁的太子晋已经表现出超人的资质和过人的聪明来,喜好读书而且过目不忘。

太子晋平时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王室的守藏室,这里有从夏朝到周朝的全部典籍的收藏本,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守藏室的史官相当于图书馆馆长,此人姓老,名叫老聃。老聃的学问深不可测,令太子晋惊讶。而太子晋的聪颖好学同样让老聃惊讶。于是,两人成了忘年交,有事没事在守藏室交流学问。

老聃是什么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老子。

周灵王二十二年夏天,谷水上游降水,而谷水在洛邑一带流入洛水,因此,洛水水位暴涨,有漫出河道、流入洛邑的可能。尽管洛邑城危险不大,但是王宫的地势较低,一旦洛邑进水,王宫就会被淹没。

周灵王紧急召见单靖公和刘定公两位卿士商量对策,这个时候伯舆已经去世,刘定公接任卿士。周灵王建议在谷水上游堵塞河道,让谷水强行改道,这样固然将淹没大量民田民居,但是能够保住王宫。单靖公和刘定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好在对他们两家的影响不大,因此表示同意。

消息传出,宫内一片欢腾。

太子晋这个时候只有十五岁,听说这件事情之后,急忙去见父亲。

“父王,听说要堵塞谷水,是吗?”太子晋问周灵王。

“不错,明日就要开工,否则来不及了。”

“不可。”太子晋表示反对,随后,讲了自己的理由。

《国语》中有“太子晋谏壅谷水”,太子晋运用了大量的老子的思想来劝阻父亲,太子晋的这一对段话非常著名,也非常长,原文不录,译文保留。之所以保留译文,一来要看看太子晋的才华和思想,二来,太子晋与十二分之一的中国人有不解的渊源,因此应该多一点笔墨。什么渊源?很快就知道了。

下面,是太子晋劝谏父亲的全文译录:

“我听说古代的执政者,不毁坏山丘,不填平沼泽,不堵塞江河,不决开湖泊。山丘是土壤的聚合,沼泽是生物的家园,江河是地气的宣导,湖泊是水流的汇集。天地演化,高处成为山丘,低处形成沼泽,开通出江河、谷地来宣导地气,蓄聚为湖泊、洼地来滋润生长。所以土壤聚合不离散而生物有所归宿,地气不沉滞郁积而水流也不散乱,因此百姓活着有万物可资取用而死了有地方可以安葬。既没有夭折、疾病之忧,也没有饥寒、匮乏之虑,所以君民能互相团结,以备不测,古代的圣明君王唯有对此是很谨慎小心的。

“过去共工背弃了这种做法,沉湎于享乐,在肆意胡为中葬送了自身,还准备堵塞百川,坠毁山陵,填塞池泽,为害天下。皇天不赐福给他,百姓不帮助他,祸乱一起发作,共工因此而灭亡。在有虞氏时,崇地的诸侯鲧肆意胡为,重蹈共工的覆辙,尧在羽山惩治了他。他的儿子禹知道过去的做法不对,改弦易辙,效法天地,类比万物,取则于民众,顺应于群生。共工的后裔四岳帮助他,顺应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去除淤塞,蓄积流水繁殖生物,保全了九州的高山,畅通了九州的河流,围住了九州的湖泊,丰满了九州的沼泽,平整了九州的原野,安居了九州的民众,沟通了四海之内的交往。因此,天无反常之候,地无失时之物,水无郁积之气,火无烈焰之灾,鬼神不作乱,百姓不放纵,四季不混乱,万物不受害。按照大禹的做法,顺应自然的法则,才能建功立业,使天帝满意。上天嘉奖他,让他统治天下,赐姓为姒,称有夏氏,表彰他能作福保民、生育万物。同时分封给四岳土地,让他们督率诸侯,赐姓为姜,称有吕氏,表彰他们能像手足心腹一样帮助大禹,使百物生长、人民丰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