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尸骨难安(第2/2页)

赵昚停尸的尴尬终于解决了,但朝政的困局依然存在。朝廷政务不能没有人决断,太上皇入葬时不能没有后代出席,这些都怎么办呢?

尚书左选郎官叶适向宰相留正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拥立嘉王赵扩为太子,监国代理皇帝职务。叶适说:“帝疾而不执丧,将何辞以谢天下。今嘉王长,若预建参决,则疑谤释矣。”留正采纳了这个建议,由他领衔、朝廷宰执多人附署,上奏说:“皇子嘉王,仁孝夙成,宜早正储位,以安人心。”大臣们对赵惇已经失望了,他们现在希望他能够允许赵扩以太子的身份出现在朝堂和葬礼上,缓解政治危机。

奏章递进宫去六天,没有任何回应。群臣们都急了。六天后,那份奏章带着赵惇的批示从宫中出来了。上面多了八个字:历事岁久,念欲退闲。

这是一句文不对题的回答。赵惇没有说是否同意立赵扩为太子,反而透露出了自己退位的意思。他真的是精疲力竭了。短短的四年皇帝生涯中,家庭不幸,政务荒芜,民怨沸腾。赵惇却没得到一丝的宽慰和休憩,怎么能不渴望退闲隐居呢?

宰相留正本来是希望赵惇早定太子,缓解政治危机,却不料引出了皇帝退位之意。这时候,留正身上暴露出了读书人的弱点:懦弱,不敢承担责任。他不敢再在临安的政治乱局中坚持下去了,更不敢在没有太子的前提下主持皇帝退位仪式。留正隐约感觉到现在的困局,除非来一场宫廷政变,不然是难以破除的。从皇宫里出来,留正假装摔倒,扭了自己的脚脖子。一瘸一拐地回到家后,留正马上以受伤为由,上书请求辞去宰相职务。不等朝廷回复,留正就在第二日的五更天,潜逃出了临安城。宰相逃跑,临安人心更加浮动,朝政转运完全停滞。时人指责留正开溜是“擅去相位”。

赵昚与赵惇的家庭危机终于扩展成了整个宋王朝的政治危机。

打破僵局的关键任务落在了赵汝愚身上。

赵汝愚走上宋王朝的政治舞台,是一个例外。他是宋太宗之子汉恭宪王赵元佐的七世孙。他是赵昚的远房侄子、赵惇的远房堂兄弟。北宋开国的时候就规定宗室成员不能出任朝廷的宰执。帝国为宗室确立了优厚的待遇,用以交换他们手中的权力,压制他们的政治欲望。宋朝的宗室贵胄在享受丰富的物质同时,被委婉地排斥在政治之外。但赵汝愚凭着真才实学和突出政绩,考中了状元,还逐步升迁为了掌握兵权的知枢密院。尽管有人对他的升迁提出质疑,但皇室和多数大臣都支持赵汝愚担任这个职务。赵汝愚也兢兢业业,赢得朝野的赞誉。面对赵昚死后的危险乱象,赵汝愚觉得自己有必要出面解决皇室家务事,一来他是朝廷重臣,二来他是皇室远亲。

赵汝愚怎样才能打破皇帝撒手不管、太上皇尸骨难安的困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