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不见太上皇,这是个大问题

赵昚退位后最担心儿媳妇李氏作乱。

李氏名凤娘,性情妒悍,新皇帝赵惇偏偏又是极端怕老婆的人,听任李氏为所欲为。赵惇曾经宠爱一个黄姓妃子。李氏很嫉妒,趁赵惇外出的时候将黄氏打死,对外宣称暴毙。赵惇贵为天子,回来后也无可奈何;又一次,赵惇洗漱时发现一位侍候宫女的双手洁白漂亮,非常喜爱,盯着看了几眼。几天后,李氏派人给赵惇送去一个食盒。赵惇打开一看,差点晕厥过去,原来食盒里装着当天那个宫女的双手。久而久之,赵惇对李氏产生了不敢割离的恐惧感。史载赵惇“不视朝,政事多决于后矣”。李凤娘掌权后,没有丝毫作为,却骄奢无比,只知道为自己李家牟利。她封祖宗三代为王,家庙规格逾制,卫兵比太庙还多。李凤娘还风光地归谒家庙,推恩亲属二十六人、使臣一百七十二人,连家里的门客也都补了官职。

赵昚对儿媳妇李氏的所作所为很不满,曾严厉训斥她说:“你应该学太上皇后的德行。如果你若再插手东宫事务,朕就要废掉你!”很自然的,李凤娘那样的人对公公赵昚怀恨在心。赵昚退位后,李氏很少去看望闲住重华宫的太上皇,即使去了不是不冷不热,就是傲慢无礼。赵昚的皇后、太上皇后谢氏好言规劝李凤娘要注意皇后身份,要谦恭懂礼。李凤娘当场翻脸,讽刺谢氏说:“我可是皇上的原配妻子,是明媒正娶的皇后!”谢氏出身侍女,最初侍奉宋高宗吴皇后,后来才被赏给赵昚,后来逐渐得到赵昚的宠爱,晋封为皇后。李凤娘当众讥讽太上皇后谢氏的身份卑微,谢氏大怒,继而大哭不止。赵昚震怒之余,决定废黜李凤娘。他召来老臣史浩商议废后之事。史浩劝谏道,新皇赵惇继位尚短,骤行皇后废立大事,恐怕会引起天下非议,不利社稷江山的安稳。他坚决不同意废后。赵昚只能再物色其他大臣作为依靠。可惜他已经退位当了太上皇,除了几个老臣,再也找不到有力的支持者了。赵惇对此装聋作哑。废后一事最后只得不了了之。

太上皇赵昚和儿媳妇的关系算是彻底破裂了。他讨厌李凤娘来到重华宫,但有的时候他又盼着李凤娘的到来。因为只有那时候,儿子赵惇才敢跟着来看退休的赵昚。

赵惇也想过要改变被老婆控制的局面。古代皇后不仅衣食住行离不开太监的伺候,弄权干政更是需要太监的协助。赵惇就想釜底抽薪,将李凤娘的亲信宦官全部杀死,解决受制于李氏的窘境。关键时刻,性格懦弱的赵惇当断不断、犹豫不定。太监们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探听到赵惇的秘密计划后,更加依附于李凤娘以求自保。每当赵惇流露出憎恶太监的言行,李凤娘就加以包庇。因为“母老虎”的保护,赵惇最终没能铲除哪怕是一个小太监。太监们认定只有维持甚至加剧皇帝的家庭矛盾,他们才能长久平安。于是,太监们险恶地在赵惇和李凤娘之间、赵昚和李凤娘之间、赵昚和赵惇之间挑拨离间,唯恐天下不乱。

夫妻矛盾、父子隔阂使得赵惇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身心劳顿,患上了一种“怔忡病”。赵昚听说儿子生病了,爱子心切,将太医们都叫到重华宫来,给赵惇配药抓药。因为他不愿意去见那凶恶的儿媳,就坐等赵惇前来请安时,将药给儿子服用。太监们趁机在赵惇和李凤娘面前搬弄是非,说:“太上皇制药,欲待皇上前去问安,即令服饮。倘有不测,岂不贻宗社之忧吗?”他们竟然中伤赵昚在重华宫给赵惇配药是别有用心。赵惇听了,不肯去重华宫服药。赵昚看到一个玉杯很好玩,就让太监送给赵惇。赵惇一时没有拿稳,玉杯落地摔碎了。太监们就向赵昚造谣说:“皇上一见太上皇赏赐的玉杯,不知道为什么非常气愤,把玉杯摔碎了。”赵昚一片好心,换来这样的结果,不免对儿子不满且猜忌起来。慢慢的,赵昚和赵惇之间常规的联系断绝了,连礼节性的定期请安也没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