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四张面孔(第3/4页)

当然,那时候也有不少人说,“不抵抗”的罪名,不应该张学良一个人来背。

4

那一晚,蒋介石的脸上神色淡定。

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

9月18日的晚上,蒋介石正在开往江西南昌的“永绥”号军舰上。事变的消息,是蒋介石9月19日军舰抵达湖口后才知道的。

当时,蒋介石立刻给张学良拍去了一封电报:“限即刻到。北平张副司令勋鉴,良密。中(正)刻抵南昌,接沪电知日兵攻沈阳,据东京消息,日以我军拆毁铁路之计划,其借口如此,请向外宣传时,对此应辟之,近情盼时刻电告。中正叩。皓戌。”

从电文可知,蒋介石完全不清楚东北那一夜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是希望张学良要辟谣“是中国军队拆毁铁路”的说法。

所以,说“九一八事变”是蒋介石下令张学良不抵抗,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

蒋介石有没有告诫过张学良“不要冲动”?有,但是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前。蒋介石当时确实给过张学良明确指示:避免冲突,不要给日本人任何把柄。

只是,张学良把这句话“升华”了。日本人都主动发动进攻了,他却依旧要“避免冲突”——人家还需要你什么把柄吗?

事情发展到9月18日晚上这一地步,其实已经超出蒋介石的控制了。

张学良和他的东北军虽然宣布“易帜”归顺中央,但东北的军事、经济、政治均高度自治,蒋介石最多只能有个“建议权”。这一点,从1931年12月锦州的丢失就能看得出来——12月,日军主力开始围攻东北的锦州,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多次致电张学良,于公于私,都希望他能积极防守,但张学良最终选择了撤退。

所以,张学良晚年在自己的口述历史中也承认得很坦诚:“我作为一个封疆大吏,我要负这个责任。不抵抗,不能把这个诿过于中央。”

但蒋介石同时又是矛盾的。

9月18日,蒋介石所乘的“永绥”号军舰之所以开往南昌,是因为蒋介石要亲自坐镇江西,“围剿”红军。

就在“九一八事变”七个月前,蒋介石刚刚调集30万大军,对共产党的瑞金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他在《告全国将士书》中表示:“赤祸是中国最大的祸患!”

所以,即便到了1931年11月30日,蒋介石发表演说的内容,不是如何收复东北,而是那句大家后来都知道的“攘外必先安内”。

1931年11月30日,蒋介石首次提出“攘外必先安内”

作为一个国家的首脑,蒋介石清醒地认识到了中日必有一战,但他也明白,面对强大的日本,当时的中国是有多孱弱。所以他选择一拖再拖,能拖就拖,首先要“把家里打扫干净”。

就这一点来说,尽管对问题严重性的认识有所不同,但蒋介石和张学良在1931年9月18日前后,对日本人采取的态度其实是一致的,那就是两个字:

忍让。

5

1931年,中国人如果不忍让,究竟会怎样?

按照蒋介石和张学良的估计,日本人会就此找到借口,不断增兵,最后全面入侵中国。

那么忍让了,又产生了什么结果呢?

1932年,日本人“请”出了溥仪,成立伪满洲国,企图坐实侵吞中国东北的事实。

1933年,日军攻占热河省,并攻击长城各个隘口。《塘沽停战协定》签订,中国军队被规定只能待在长城以南,等于变相承认不会去收复沦陷的热河省和东北三省。

1934年,日本指使伪满洲国成为“满洲帝国”。

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策动宋哲元等进行“华北五省自治运动”。11月25日,策动殷汝耕等汉奸在通州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宣布脱离南京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