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四张面孔

我个人总是觉得,从来没有什么“偶然引发”的历史事件。在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事件背后,都有一些看似偶然的必然因素在推动。它们来自各个方向、各种人、各种意图,但最终促进这件事件爆发的,往往就是这些背后的故事。

1

1931年,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的脸色,是得意的。

倒不是因为石原莞尔官运亨通——虽然他日后官拜日本陆军中将,但在1931年,他的军衔还只是中佐。

让他得意的,是他的一个观点在日本国内军政界,得到了高度评价。

石原莞尔的观点,是这样的:代表东方的日本和代表西方的美国,未来难免会为争夺世界霸权决一死战。在此之前,日本最需要的就是夺取中国的东北——他们称为满洲——作为日后的扩张和补给基地。

说实话,这种“自己家里没有,就要强占人家”的强盗逻辑,在对中国一直虎视眈眈的日本,早已不算新鲜。但石原莞尔的老调重弹之所以受到追捧,还是和1931年的日本国情有关。

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无论从哪个方面,这个弹丸之国,在当时确实走在了亚洲的最前面。

石原莞尔被有些人称为日本军国主义时期的“第一谋略家”。他坚持日本的“有限侵略论”,即占领满洲即可,日本不应与中国全面开战

但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让日本尝到了大苦头——到了1931年,日本显然已经撑不住了:这一年,日本的工业总产值比1929年下降了30%,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近50%,国际收支出现巨额赤字,国内市场严重萎缩,中小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口接近400万。

这时候该怎么办?

美国选择了罗斯福,开始了“罗斯福新政”,而日本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大幅度提高军费开支,开始扶植以三菱、川崎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转向军火制造,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谋求高额利润。

当然,军事膨胀之后,是需要有“宣泄口”的。这个“宣泄口”,无疑就是中国。

石原莞尔的观点,只是给原本就下定决心的日本人,再打一针鸡血罢了。

2

1931年的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中尉河本末守的面色有些紧张。

但他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将改变历史。

河本末守隶属日本关东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第三中队,是个队副,但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爆破专家。

9月18日的那一天晚上,他带着6名士兵,偷偷埋下了42包黄色炸药。

42包炸药,本来不足以让历史记住河本末守的名字,但他埋炸药的地方,是中国沈阳的北大营西南800米左右的柳条湖——北大营,是当时中国东北军的驻地。

这些炸药,是埋在南满铁路的铁轨下面的。

22点30分,42包炸药被准时引爆。

这次爆炸,其实并没有引起什么损失,据说,爆炸之后20分钟,一列列车还安然无恙地开了过去。

日本人在事后拿出的被炸的铁路枕木等所谓“证据”

但这对日本关东军来说,已经足够了。

随着爆炸声,早就在4公里外等候多时的川岛正大尉——河本末守所在中队的中队长——下达了对北大营中国东北军第七旅的攻击命令。

23点46分,爆炸发生的1个多小时后,驻扎在沈阳的土肥原贤二给驻扎在旅顺的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先后发了两封电报。

第一封,说中国军队破坏了铁路,袭击了日本守备队。

第二封,说中国军队和日本守备队正在激战中。

早已“等候多时”的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参谋长三宅光治、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等立即拍板:迅速集结,惩罚中国军队,占领东北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