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取白云归去说张玉田(第4/10页)

过片“ 和云流 出空山, 甚年年净洗, 花香不了”, 是说春水无心争竞世 事, 挟着云气 从空山流 出,经 过山外 水流 的冲刷,却 依然带 着山 中落 花的香泽。 那不正是玉田、碧山 这些恫怀故国的遗民的内心写照吗?“ 新渌乍生时,孤 村路、犹忆 那回曾到”, 昔时曾经 的孤 村, 何以又要拿出来说呢?请注意“ 新渌乍生时” 一句,其 含义是异族临朝, 改了年号, 这才使 得不肯降 元的遗民们 对从前 的一村一溪, 都无限眷怀。“ 余情渺渺” 四字, 谓遗民们 对大 宋的眷怀不舍之情, 渺渺绵绵, 不绝如 缕。“ 茂林觞咏如今 悄”,则 以东晋时王 羲之等人的兰亭雅集 自拟—王 羲之《兰亭集 序》有句 云“ 此地有崇山 峻岭, 茂林修竹……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 幽情”, 隐约点明这首词是遗民们 结社吟咏 时的命题之作。 一结“ 前度 刘郎归 去后, 溪上 碧桃多少”,则用 东汉明帝永平五 年, 剡县刘晨、阮肇入天 台遇仙的故事。 据《太 平御览》引《幽明录》, 刘、阮二人入天 台采药,失 迷路径, 饥饿难 耐, 先见一大 桃树, 遂攀爬到 桃树下, 采桃子充饥, 于是又发现一条小溪, 溪水上 有芜青叶、胡麻饭流 出, 乃溯溪而上, 遇二仙女, 成就 宿缘。 刘、阮二人与 仙女生活半年后, 思家求归,回到 家乡才发现原来已过去七世, 二人再 想回到山 中,却再 也找 不到 向时的路径了。用 这个 故事, 是说大 宋朝已经 风流 云散,我们就 算再 对它忠 悃不忘, 过去的美好 光阴也不会回 来了。

这首词是遗民的绝望 吟唱, 《山 中白云词》的全部作品, 便因这首词而定好 了基调。

此词尚 有另外 的版本,与今本 相同的, 仅“ 和云流 出空山, 甚年年净洗, 花香不了。 新渌乍生时,孤 村路、犹忆 那回曾到” 数句, 可知 这几句 正是全词着力所在。 别本 一结或作“ 试问清流今 在否, 心碎浮萍多少”, 或作“ 赋情谩逐王 孙去, 门外 潮平渡小”, 遗民情怀都比今本 要来得显豁。

如 果我们尚 对这首词背后 的寄托 有所怀疑, 不妨来看一看另 一位遗民词人王 碧山 的同题之作:

柳下碧粼粼,认麹 尘、乍生色嫩如染。清溜满银塘,东风细、参差縠 纹初遍。别君南浦,翠眉曾照波痕浅。再来涨绿迷旧处,添却残红几片。葡萄过雨新痕,正拍拍轻鸥,翩翩小燕。帘影蘸楼阴,芳流去、应有泪珠千点。沧浪(láng )一舸,断魂重唱蘋 花怨。采香幽径鸳鸯睡,谁道湔裙人远。

这首词关键之处在于“ 沧浪一舸,断 魂重唱蘋 花怨。 采香幽径鸳鸯睡, 谁道 湔裙人远” 数句。“ 沧浪” 是水名, 古之隐者有《沧浪歌》。“ 蘋 花怨”, 典出唐代诗 人柳宗 元的名 作《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 破额山前 碧玉流。 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 欲采蘋 花不自由。” 亡国之人, 自由 成了奢侈品, 故曰“断 魂重唱蘋 花怨”。“ 鸳鸯” 与“ 湔裙”, 出自唐李商隐的《柳枝诗 并序》, 洛中少 女柳枝, 爱慕 李商隐的诗 才, 订约“ 湔裙水上, 以博山 香待”,诗 中则 有“ 画屏绣步障, 物物自成双。如 何湖上望,只 是见鸳鸯” 之句。 李商隐与 柳枝未能 成就 姻缘, 《柳枝》诗 表达的是诗 人永久的遗憾。 故国沦亡, 同样是碧山 永久的遗憾, 但他用“ 谁道 湔裙人远” 这样一句 反问句, 让绝望 中又生出一丝希望, 故而更加 深婉动人。

除了被称为“ 张春水”, 玉田还被时人称为“ 张孤 雁”, 这缘于他的另 一首咏 物名 作《解连环·孤 雁》: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却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