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宜有词仙说姜白石(第2/9页)

过片三句,以诸葛亮比喻稼轩,谓稼轩能致身报国。“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是说楼外冥冥的飞鸿,认得那隐隐可见的江岸,正是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经行过的道路,是以桓温喻稼轩。“中原” 三句,谓沦陷区人民士气未丧,天天盼着大宋的军队自淮水南边打来。结三句则宕开一笔,用桓温“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的著名典故,隐隐感慨稼轩直至晚年,才得见用。

此词心眷直北遗民,祈望朝廷恢复神州故土之情,固当被稼轩引为同志,但论其气质,却与稼轩截然殊途。稼轩原词的气质是豪宕不羁的,譬如书法,以布局气势见胜,而点画或略嫌粗疏,白石却是法度谨严,清刚韶秀,令人观之忘倦。

再如《汉宫春·次韵稼轩会稽秋风亭观雨》:

云曰归欤。纵垂天曳曳,终反衡庐。扬州十年一梦,俯仰差殊。秦碑越殿,悔旧游、作计全疏。分付与、高怀老尹,管弦丝竹宁无。知公爱山入剡,若南寻李白,问讯何如。年年雁飞波上,愁亦关予。临皋领客,向月边、携酒携鲈。今但借、秋风一榻,公歌我亦能书。

稼轩原词如下:

亭上秋风,记去 年袅袅 ,曾到吾庐 。山河举目虽异 ,风景非殊 。功成者去 ,觉团扇 、便 与人疏 。吹不断 、斜 阳依旧 ,茫茫禹迹 都无。千古茂陵 词在 ,甚 风流章 句,解拟 相如 。只 今木落 江冷 ,眇眇 愁予 。故 人书报 ,莫因循 、忘却莼鲈 。谁念 我、新 凉灯火 ,一编太 史公 书。

白石的和作比稼轩多一韵,是《汉宫春》的又一体。不同于稼轩的慷慨沉郁,白石词的品格是萧闲振举的,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自然也有着不同的境界与风格。

又如他少年时得到前辈诗人萧德藻(号千岩老人) 青赏的这首《扬州慢》:

扬州慢

淳熙丙申正日, 予过 维扬。夜雪 初霁, 荠麦弥望。入其城, 则四顾萧条,寒水自 碧,暮 色渐起, 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 感慨今 昔, 因自度此曲。千岩 老人 以为有 黍离之 悲也。

淮左 名都,竹 西佳处 ,解鞍 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 青青。自胡 马、窥 江去 后,废池乔木 ,犹厌 言兵 。渐黄昏 清角 ,吹寒都在空 城。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 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 情。二 十四桥仍在 ,波 心荡、冷 月无声。念桥 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

朱庸斋先生以为“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颇似稼轩,实则此词并无稼轩那样执着现世、矢志恢复的激越之情,白石的精神世界是超拔的,他不是新中国文学史所推崇的那种现实主义作家。稼轩是儒将本色,出其绪余为词,词是他人生理想的附庸;白石此词,却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内心的直感,传递的是心头凄凉的况味,因此他的词也就更具独立价值,更加自由。

白石集中此类作品不多,我推测其原因是,他是一个天生的隐士,对于现实政治并无特别兴趣,故他的偶像是唐末隐士陆龟蒙。《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云:

燕雁 无心,太湖 西畔随 云去 。数峰 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 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阑怀古 。残柳参差舞 。

陆龟蒙号天随子,“拟共天随住”就是想追蹑陆龟蒙的脚步,归隐于兹。白石大抵完全无法融入营营汲汲的现实世界,他的理想是追随天随子,做一个真的隐士,在山林中逃遁红尘。

北宋以来的词家,或以词为小道,只当作是绮筵绣幌、侑歌遣兴的玩意儿,或借之以言志,不暇审律修辞,白石于词,却苦心经营,遣词造语,綦重骚雅,更参以江西诗派的笔法,形成了清刚幽劲的独特风格。他创造了全新的美学境界,只此即已足不朽,更不必说这种美是超越现世、超越时空的,展现出他灵魂的自由与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