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间接伤害:受害者(第2/2页)

虽然没有诈骗或庞氏骗局(诈骗的一种)方面的单独统计,量刑通常轻得多,尽管大多数诈骗涉及数百万甚至数十亿美元。只有大约一半被定罪的人实际坐过牢,这些人中间,刑期平均只有四年。其他被定罪的人被判处罚金,如果你想想他们筹钱的手法,就会觉得这有点讽刺。

庞氏骗局不会像突如其来的子弹那样终结受害者的生命,但许多受害者会告诉你,在失去了积蓄的那天,他们的生活就完了。除了财务上的灭顶之灾,许多人还患上严重的抑郁症,有过自杀的念头,婚姻和家庭支离破碎。许多骗局的受害者说感觉受到了侵犯,并与暴力犯罪的受害者呈现相同的心理症状。

虽然庞氏阴谋家没有持枪顶着受害人的脑袋,可他很容易就窃取了别人数百万的财富,破坏的规模和程度比银行抢劫大得多。他的刑期难道应该比抢劫银行的人短,甚至少一半吗?

我不认为银行劫犯的量刑应该更轻,而是骗子的刑期应该更长。诈骗绝不是没有受害者的犯罪,而且在精神和经济上造成伤害的程度,都应体现在量刑指南中。

指责

社会往往会指责庞氏骗局的受害者,程度不亚于指责骗子。这其中有个隐含的假设,就是受害者贪婪,所以活该。我们认为受害者本应更谨慎,或者认为他们被贪念驱使。直到骗局发生在我们身上。

许多诈骗的受害者就像你我一样。可能最初有所怀疑,但能言会道的骗子会将他们反对的声音各个击破。他们一开始很小心,只做小额投资。如果承诺的收益得到兑现,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也就验证了投资的合法性。受害者便投入更多的钱,往往是一生的积蓄。我们无法知道,若面临相同的情况,我们会作出不同的选择。

许多受害者根本不会主动站出来。他们责怪自己,感到羞愧,怎么那么容易受骗。那些警示信号像后视镜里的影像一般明显。他们不知道,自己并不孤单,而他们的沉默会让骗子有机会侵害更多的人。

婚姻破裂是常见的。信任危机爆发,尤其是决定投资的是其中一人,不管对方是否知情。通常一方会对毫不知情的配偶隐瞒真正的损失程度,直到损失不可挽回。有些受害者出现类似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抑郁症,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焦虑和失眠是常有的现象。

年纪太大,不能工作,无法恢复储蓄,无法申请贷款,相比原先一辈子的储蓄,财务境况完全逆转。许多人形容,每天醒来时,都希望自己只是做了场噩梦,却只能再度面对严酷的财务现实。

正是因为社会部分归咎于受害者,骗子往往才能轻易脱身。通常只有少量的钱能被追回。

寻找受害者

骗子选择受害者是很随意的,当然他们喜欢将网撒得越远越好,越宽越好。海里的鱼越多,上钩的鱼才越多。受害者越多也意味着骗子能拿到更多的钱。

相比有钱人,骗子往往更中意中产阶级。有钱的人常常会聘请专业的财务顾问预先筛选投资,而骗子希望不惜一切代价躲避严格审查。出现问题的话,富人也有钱打官司。

许多中产阶级工作了一辈子,已经有丰厚的储蓄。更重要的是,他们都不太愿意将辛苦赚来的积蓄花在律师费上,直到已经来不及。中产阶层是庞氏阴谋家的最佳目标。

不管他们是谁,大多数庞氏骗局的受害者最终把所有的钱都投给了庞氏阴谋家,因为投资回报是如此可观。

正如查尔斯·庞兹所说:“我的生意很简单。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的老把戏。”几个月之后,他在里约热内卢身无分文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