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庞氏骗局第四位——汤姆·皮特斯(第4/6页)

贝尔的机密信息备忘录中,有几条规定,蓝斯洛基金向千湖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资金,千湖公司则与所谓的“供应商”,即“喜乐”公司与“全国”公司,签署合同。表面上,千湖公司与皮特斯和皮特斯的公司相互独立,因此,将千湖公司作为中间商加入其中,能在形式上保持交易的距离。如此设置给人一种假象,即投资者得到良好保障,财务上运作公正。

千湖公司从零售商处收取“预先存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采购订单,蓝斯洛基金再向皮特斯公司提供资金,让后者回购这些订单。

实际的运作过程,其实不过是贝尔发一封电子邮件给皮特斯,问皮特斯某一天有没有空余的交易或者期票。收到邮件后,皮特斯会根据可获得的金额,提供相应的采购订单。

接下来,蓝斯洛基金会提供各种资料,包括期票、从供应商(“喜乐”公司与“全国”公司)那里取得的销售账单副本、零售商的采购订单。蓝斯洛将投资资金转给千湖公司,这样,千湖公司就有钱支付供应商。据称,供应商会把货物运给零售商。

贝尔告诉投资者,为保管好现金,他运用各式装置,包括密码箱。他说,投资者的资金直接转给供销商,零售商直接归还垫款。实际上,千湖公司就是那只密码箱。贝尔还向投资者保证,皮特斯不会直接经手现金。交易完成,零售商付清款项以后,密码箱的钱才会付给皮特斯公司。

这一切都远非事实。的确,贝尔公司投资者的钱流经千湖公司,零售商支付的款项却没有走这一步。这些钱的直接来源,是皮特斯公司,而贝尔看不到皮特斯与零售商之间的商议过程。贝尔就这一点质疑皮特斯,没有得到满意的解释。尽管如此,贝尔并不打算拿自己的佣金冒险,因为这笔钱太丰厚了。不久,贝尔就跳过额外的步骤,将蓝斯洛基金的钱直接汇给皮特斯公司。这与蓝斯洛投资者听到的描述,恰恰相反。

连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现金越来越紧张,这个骗局仍在运转。蓝斯洛基金继续将所有资金,投进皮特斯的庞氏骗局。2008年1月至2008年8月,8个月的时间里,贝尔的投资者又贡献2.43亿美元。

虽然钱一直涌进蓝斯洛基金,然后流向皮特斯公司,但还是需要比以往更多的钱。皮特斯花的钱越来越多,慷慨支付给贝尔的佣金也在水涨船高,逐渐将庞氏骗局推向崩溃的危险之中。

贝尔依然向投资者表示,一直存在安保措施,并向零售商证实确有货运,也检查过供应商的仓库。这都是些厚颜无耻的谎言。贝尔不仅发现了皮特斯的案底,还知道皮特斯用投资者的钱,买下宝丽来。

贝尔从蓝斯洛基金拿出3.6亿美元,帮助皮特斯融资买下宝丽来。贝尔心知肚明,在蓝斯洛基金保密信息备忘录或运营协议中,这么做并不属于投资战略的一部分。

皮特斯与贝尔篡改尚未兑现的期票,掩盖已付资金的流向,从未向蓝斯洛基金的投资者披露过为宝丽来筹资一事。

2007年12月,皮特斯和贝尔为继续维系这个骗局,在没有通知投资者的情况下,商定将每张期票延长90天。尽管如此,皮特斯还是不能在2008年2月及时还款,于是皮特斯和贝尔编造几单虚假交易,写明期票已还清,再换上同等价值的新期票。他们为伪造审计轨迹,从千湖公司汇钱,假装购买新期票。紧接着(有时不到30分钟),皮特斯将同样金额的款项电汇出去,假装偿还逾期未付的期票。他们还替这些往返交易伪造支持性材料,如并不存在的库存购买、相应卖给大型零售商的销售记录。

皮特斯与贝尔为了这些所谓的还款,动用数百亿美元资金,后来还将皮特斯的还款分成两次电汇,隔一天汇出,这样,这些往返交易就不会那么明显。庞氏骗局破灭6个月前,这类往返交易贝尔和皮特斯进行了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