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房

1

告别看山老人的那一刻,他倒有点舍不得我,而我也不愿马上离开了。我想该送给老人一点礼物。他见我在背囊里边找着,连忙摆手——后来他看到一只打火机,那目光就一直盯着它。这时我才明白:老人引火的器具还是最最古老的东西:火镰和打火石。他的屋子里甚至没有一盒火柴。我对这个发现感到惊奇,老人却一边用眼角瞥着打火机,一边躲闪着说:

“这东西好哩,下雨阴天也不怕,淋湿了也不怕,现在新兴的那种洋火(火柴)受了潮不行,沾了水不行,麻烦哩。”

我把打火机在他面前按了一下,一股火苗伸出来。我告诉他:如果里面的可燃液体用完了,就可以找一个下山的人,让他捎回一点就行了。老人不知听没听懂,我又解释了一遍。他取到手里,一下连一下地按,看伸长的火苗,后来又用两手捂起来说:“这叫‘自来火儿’。”

我们告别了。走了老远,老人还举着手里的“自来火儿”。我不知那是什么意思。显然,他把我送与的这件礼物当成了最珍贵的东西。老人高高地举着它。

离开了他,我一路上都在默想:人这一生啊,萍水相逢者太多了,有人只是匆匆一面,可是再也不会忘掉;他唤起你心底的那种东西,如柔情,如感念,会浓烈深长,比得上跟另一些人一生的厮磨……就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漫游,让我不断地遭逢和感受,探求和触摸——它们差不多无一例外地来自那些淳朴的、与劳动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心灵。这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共同的拥有就是单纯。单纯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除此而外,单纯还意味着什么?它还意味着贫乏吗?不。比如说这座大山,关于大山里的一切,谁又比得上刚刚分手的这位老人富有呢?每人都拥有自己的一份,他们怎样相互比较呢?单纯只是被山野和劳动洗炼磨砺出的一种性情和特质。不单纯就不会忠诚,不会真正地去爱,就会犹豫不前,疑虑重重——既不把自己的心交给别人,又不让别人的心靠近自己——而在那些人头攒动的烦恼的街巷,在那个大城,一个人要生存,他首先要学会和掌握的一个最重要的技能,就是藏起自己的心……

我想到了从这片平原和山区回到那座城市的情景:每次回城之初,都有很长时间与周围的人谈不拢,别别扭扭——一种巨大的陌生感和不适感笼罩了我。我自己莫名地烦躁,其他的人也烦躁。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缘故,知道那是山川大地重新给我注入了一种单纯,我与周边环境不再相谐,二者之间处于抗斥的状态……

越是往前,越是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我发现自己是如此地急促,全身热汗涔涔的。好像是那个山中老人给了我一种催促,进一步改变了我的心情似的——我想尽快见到鼓额和她的家人。

沿河的村子出现了茂盛的树木。再往前走,竟看到了绿色掩映下的几座小楼。我心里一阵高兴。这是一个好兆头:人们告诉我离这儿不远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大约只有二百户,如今已经有一半的人家盖起了这样的小楼;村里的人差不多全都不种地了,搞起了工业,只雇来了很多长工和短工务农——最远的是从南方来的,最近的也是从大山两边、从平原上来的。他们说去那里打工的人比原来村里的人还多,如今这个小村已经更名了——原来的村名儿叫“车前”,那么眼下就是“车前集团了”。

“集团”在如今的农村并不罕见,尽管它让人觉得不伦不类。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们纷纷放弃了美好的村名,而叫起了这样非驴非马的怪名,让人感到很不自在。

往前走时,我打听“车前”时人们都知道,而要问什么“集团”,就很少有人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