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1963~1975年 10(第3/7页)

西莉亚在桥上站住。用手搭在额头上挡住上午明亮的阳光,惊叹道:“很难见到比这更美的景色了。”

马丁在她身旁轻声说:“国王学院的教堂——才是最美的。”

前面是芳草和绿叶成荫的树木。再过去就是那座著名的小教堂,远远望去,只见在华美的拱形屋顶和彩色玻璃窗之上,矗立着许多塔楼、坚实的扶壁、高耸的塔尖。教堂两侧是灰白色的石砌学院大楼,它们相得益彰,给这里增添了历史感和神圣感。

“我来充当导游吧,”马丁说,“大概是这样的:我们学校成立很早,1441年,亨利六世开始修建你眼前的这座教堂,南边的那座彼得楼建造得更早,它推动了1248年‘剑桥知识探索’这一活动。”

西莉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一个真正属于这里的人怎么舍得离开这里?”

马丁答道:“许多人从没离开过。有些伟大的学者在剑桥生活、工作了一辈子。我们中的有些人——年轻的、在世的——也有同样的想法。”

他们在剑桥,时而驱车前进,时而走路,两个小时过去了,西莉亚逐渐了解并爱上了剑桥。她还记住了一些地名:耶稣绿地、仲夏公园、帕克公园、科湿地、圣彼得园地、三一学院、女王学院、纽纳姆学院等,地名一个接一个似乎没有尽头,马丁的知识似乎也广博得无边无际。“一些学者留在这里,同样,也有学者把这个地方的印迹带往别处,”他对她说,“其中之一是伊曼纽尔学院的文学硕士约翰·哈佛。还有一个做学问的地方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又亲切地咧开嘴笑了:“不过,我忘记是哪个地方了。”

最后他们逛了回来,进了微型轿车里。马丁说:“我想逛到这里就行了。其余的留待下一次吧。”突然他的脸色严肃起来。“你还要去看我的父母吗?我得提醒你——我母亲认不出我,也不会知道我们去干什么。结果会很扫兴。”

“不要紧,”西莉亚说,“我还是想去。”

那是栋建在斜坡上的小房子,不太起眼,位于凯特区。马丁把车停在街上,用钥匙开了门。在光线很暗的过道上,他喊道:“爸爸!是我,我带了一位客人。”

随着拖沓的脚步声,一扇门开了,走出来一个上了年纪的人,他穿着褪色的毛衣和松松垮垮的灯芯绒裤子。等他走近时,西莉亚颇感惊讶,父子两人的外貌实在是太像了。老皮特–史密斯和马丁一样强壮结实,同样是轮廓粗犷的方脸——只是年纪大一点儿,皱纹多一些。马丁介绍他们认识时,老人那腼腆的笑容简直是马丁笑容的翻版。

老人一开口说话,就让人不觉得两人那么相似了。他的声音里带着不协调而又粗声粗气的乡野鼻音。他说出的句子结构松散,说明他没受过太多教育。

“见到你很高兴,”他对西莉亚说了一句,转而又对马丁说,“不晓得你来,儿子。刚刚给你妈穿好衣服。她今天状况不好。”

“我们不会待太久的,爸爸,”马丁说,又告诉西莉亚,“对我父亲来说,阿尔茨海默病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情况就是这样——病人的亲属比病人还要难熬。”

他们走进简陋至极的起居室,老皮特–史密斯问西莉亚:“来一杯吗?”

“是茶。”马丁解释。

“谢谢,我刚想喝茶,”西莉亚说,“走了一路,我很渴了。”

马丁的父亲走进小厨房后,马丁跪在一个头发灰白的妇女身边。她坐在已经陷下去的有花罩布的单人沙发上,他们进来之后没发现她动过。马丁搂住她的脖子,温柔地吻她。西莉亚想,老妇人当年一定很美,即使她现在年老了还是很好看。她的头发梳得有模有样,穿着一身简朴的衣服,颈上还戴着一串珠链。儿子吻她时,她似乎有所反应,略有笑意,但是看上去并没能认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