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信得 看不见的存在(第4/11页)



  很少交流。早期还曾互相探索新奇话题,结婚生子后,日常生活很快被工作、孩子、琐碎家庭事务代替。她是沉默寡言的女子,性格也不活泼,但他知道她心意细密,绝非面目沉闷,只是无从获得通道进入她的内心。她即使生下两个孩子,个性依旧如大海深沉难测。

  就这样她跟随一个内心无法沟通的白人男子,在南半球美而沉闷的小镇建立起家庭。因为童年离奇的生活有太多安全感上的缺陷,她对家庭的照料经营出乎意料的炽烈和专注。得到一个形式和内容极为完备的稳定的家,这是她希望做到的,为此付出意志和能量。这意志和能量在Ian第一次与她相遇的时候,就已察觉。她虽不动声色,每一寸肌肤每一个毛孔却都在对他发出呼叫:跟我一起联结。让我怀孕。跟我结婚。带我离开。

  他无法理解和分辨她生命的结构以及属性,但却能听到这源自本能的声响,孤单而强烈地发出,根本不容忽视。

  在他的所在地,Ian是极为普通的本地男子。开车上班,早出晚归,以工作支撑家庭,养活一家大小。她成为住在近郊小镇朗霞的全职家庭主妇。朗霞镇有1万多人,是个空旷而边缘的地区。大片整洁有序的花园房子,一个中心广场,有一条商业街道可以购买到家用必需品。也有学校、医院、教堂等各式机构。开阔路面两边绿树成荫,田野开阔。平时极少能见到人,气氛相当冷清。他们在此地购买宽大住宅,因为土地价格较城里便宜。此地位于南回归线稍南,从来没有寒冷日子,阳光暖煦亲近,是艳阳高照的地方。气候宜人。连空气都是乏味至极的清新。

  他们很少离开小镇。除了Ian有假期,一起携带孩子去国外度假旅行。隔壁邻居交往稀松,这里也有华人,但她不爱与人交际。混血孩子使用英文说话,对中文完全不感兴趣。她试图跟孩子们说中文,教他们认字,收效甚微最终难以继续。她试图教会他们背唐诗,现在看来不过是幻想。她想起以前贞谅书架里密密麻麻的书籍。在她决定离开临远放弃那里的一切的时候,就已明白什么都无法带走。

  生活历史一片空白。没有信物,没有纪念,除了地图册中母亲的一张素描、一枚戒指和保存下来的少量照片。她只能在逐步建立的现实生活中添加未曾有过的存在,比如婚姻,以及孩子。

  照顾幼童,清扫整理,烹煮洗刷,一日三餐。在屋前屋后种植玫瑰、百里香、迷迭香、薄荷、石楠。有时想起童年花园里的凤仙、牵牛、忍冬、腊梅、兰草,这里的植物都是不一样的。亲自动手做面包。推车带孩子们去镇上超级市场购物,归途时在街边小咖啡店坐下,抽根烟,喝杯咖啡,孩子们笨拙地给店里鹦鹉喂食。有时孩子都入睡,她深夜做工,用各色花布缝制包袋,枕头,垫子,带着孩子们去集市上售卖玩耍,当做一种消遣。

  周末,Ian愿意帮她看一天孩子,她会独自坐火车去城里游逛。

  那一日。她穿正式衣裙,化妆,穿上绣花鞋。很多衣裙是贞谅留下。白色夏布刺绣裙子款式属于旧时,Ian很难理解这是一种美,但也已习惯遗世独立的东方妻子,仿佛活在世间另一个界面,与她自己共存。布里斯班是安静的城市,依据山形而建立,街巷常有许多坡度。有时暖热,有时下起细细的雨丝。她走在街道上,知道目的地所在。这是她结婚两年之后拥有的秘密。

  一个隐匿的情人,比她大20岁的白人男子。每周见面一次。还有一个女子,华裔,比她小3岁。她在一天时间里轮流与这互相分隔的两个人见面。聊天,吃饭,喝酒。黄昏时若无其事离开,坐火车归家回去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