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1](第4/5页)

回避型依恋的特点在于,强烈地渴望避免冲突,而且,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封锁自己。回避型依恋的人会快速认定他人乐于攻击自己,他们是无法理喻之人。他只好逃避,拉起吊桥,冷漠以对。遗憾的是,回避型依恋的人无法正常地向伴侣解释他们的恐惧和防卫机制,因此,他们保持距离和回避行为背后的原因云遮雾罩,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漠不关心和心不在焉;实际恰恰相反:回避型依恋的人真正是关爱深沉,只是爱的风险太高而已。

费尔贝恩太太从不将结论强加给病人,她会竖起一面抽象的镜子,这样柯尔斯滕便可以开始看到自己给他人造成的影响。她协助她意识到自己倾向于逃避,倾向于用沉默应对压力。她也鼓励她思考,这些做法会如何影响到那些依恋她的人。恰如拉比,柯尔斯滕表达失望的惯用方式,也导致她无法博得最为她所需要的人的同情。

拉比绝不会直接道出他和劳伦的一夜情。他认为重要的是分析它发生的原因,而不是坦白它发生的事实;坦白便有可能造成某种不安全感,从而永远地摧毁了柯尔斯滕和他之间的信任。在接受费尔贝恩太太治疗时,他想弄明白是什么让自己对于伤害妻子,表现出明显的漫不经心;他认为只有一个解释:婚姻中有些事情太过伤害他,以致他也变得毫不在意自己可能给柯尔斯滕造成的严重伤害。他出轨劳伦不是出于欲望,而是怨气,一种不为自己所知的怨气,一种阴郁压抑的带着傲慢的愤怒。他以柯尔斯滕可以理解的方式,向她解释说,不再让他感到失望是挽救婚姻的关键。

他们矛盾的核心关乎信任的问题;这种品性对他俩来说都很难生成。他们都饱经伤害,年少时便需应对无边的失望,于是长大之后重重设防,不再擅长展露情绪。他们是攻击策略和堡垒建筑的专家;就如战后的士兵无法调整回平民生活状态一样,他们的不擅长在于无法忍受焦虑,于是便也就无法放松警戒,承认自己的脆弱和悲伤。

拉比是焦虑攻击;柯尔斯滕是回避退缩。他们极其互相需要,同时却又害怕让对方知道自己需求的迫切。两人都没有好好体味伤害,并真正地去认识它、感受它,或向施加伤害的一方说明白。只有具备强大的自信,才能对冒犯他们的人保持信念,但这种自信尚不为他们所具备。他们需要充分信任对方,才能明白他们并不是真的“生气”或“冷漠”,相反,那是一种更本质、更感人、更值得帮助的感情:受伤。他们无法给予彼此那份最浪漫而必要的礼物——解读他们自身脆弱的指南书。2017-6-202017-6-202017-6-202017-6-20哈赞和谢弗设计的问卷[6](一九八七年)被广泛用于测试依恋风格。为了明确自己的风格,测试者需要在以下三种情形中选择自己最接近的一种:

1.“我想要亲密的关系,但我发现,人们经常莫名其妙地令人失望或刻薄。我担心跟别人太亲密,会让自己受伤。我不在乎独处。”(回避型依恋)

2.“我想跟别人亲密相处,但经常发现他们并不愿意如我希望的那样亲密。我担心我在乎别人,别人却不当我一回事。这让我感到十分不安和恼怒。”(焦虑型依恋)

3.“对我来说,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不是难事。我依赖别人,别人依赖我,这让我感到很舒适。我不怕独处,或不被人接受。”(安全型依恋)

这些分类本身确实缺少魅力。它打击着我们的自尊,迫使我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作家用八百页纸去努力描述的角色,有着细微的个性,自己的人格类型不过是心理学教材里的几个段落就能轻松界定的。回避焦虑并非是爱情故事的典型用语,但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