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1](第2/5页)

这些都是真的,拉比也承认。在柯尔斯滕身上,有一种冷漠和偶尔的无声蔑视令他绝望,那蔑视似乎就是为了惹恼他。对于他的或自己的烦心事,她总以沉默和冷漠来应对。他经常在追问,她是否真的爱他。

摘自乔安娜·费尔贝恩博士《婚姻关系中的安全依恋和焦虑依恋——一个客体关系理论的观照》(伦敦卡纳克出版社):

依恋理论,是由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同事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立的,他从人类最早期接受父母看护的经历中,挖掘人际关系紧张与冲突的原因。

据估计,三分之一的西欧人和北美人幼时都遭遇来自父母的失望情绪(参见C·B·瓦西里,2013),其结果便是,为了抵挡对无法忍受的焦虑的恐惧,原始的心理防御机制被启动,信任和亲密关系的能力受到了干扰。在他伟大的著作《分离性焦虑》中,鲍尔比提出,那些在幼时被家庭氛围伤害的人,长大后面对婚姻关系的困难或分歧时,会有两类反应:一类表现为畏惧、依附和控制的行为趋势,鲍尔比称之为“焦虑型依恋”;另一类则倾向于防卫和退缩,他称之为“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的人往往喜欢查探伴侣,会因为嫉妒而发作,花大量的生命悔恨夫妻关系不够“紧密”。回避型依恋的人会说他们需要“空间”,乐于独处,会在畏惧时寻求性关系的亲密。

寻求夫妻疗法的病人中,高达百分之七十的人会表现出焦虑型依恋或是回避型依恋这两类行为模式。极常见的是,夫妻往往是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的组合,每一种行为反应都会加速对方信任感的螺旋式下降。

他们不再自发地去理解对方,认识到这一点实在令人羞愧。来到诊所意味着他们放弃了凭直觉去感受所谓的灵魂伴侣的内心活动。因为家庭生活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时刻的微小考验,日积月累,爱情的美梦便被抛弃、被取代;但是在费尔贝恩太太看来,生活中此类不经意的时刻都要紧得很,一个不友好的评价、一点稍许的不耐烦或是一种伤人的直率都埋下了夫妻问题的祸根。

费尔贝恩太太在帮助他们拆弹。花上五十分钟(以及七十五英镑)来分析柯尔斯滕第二次对着楼上喊拉比下来摆餐具时,拉比的表现,或是柯尔斯滕对埃丝特不尽人意的地理成绩的反应,这似乎很愚蠢。但这些都是问题的出血点,如果置之不顾,会演变成某种灾难,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那些焦点:家庭暴力、家庭破裂、社会服务提供的辅导、法庭判令……所有问题都起源于微小的羞辱和辜负。

今天,拉比提起了昨晚的一场争论。它涉及工作和收入。他的公司短期内会有停薪或降薪的风险,这将导致他们不能按期偿还抵押贷款。柯尔斯滕对此无动于衷。面对这么严重的问题,妻子为什么总是以这种无所谓的方式回应,她就不能说点什么,什么话都行,只要有助于解决问题?她甚至有没有听?为什么她总是在他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应之以含糊不清的“哦哦”?这就是他冲她大吼、咒骂,然后扬长而去的原因。他这样做是不好,但她太令人失望了。

焦虑型依恋的一个特征,就是无法忍受模棱两可的情境,比如沉默不语、吞吞吐吐或不置可否,并会作出激烈的反应。这些模棱两可,会立刻被负面解读成侮辱或恶意的攻击。对于焦虑型依恋的人来说,任何微小的轻慢、草率话语或是疏忽都被理解为一种严重的威胁,会发展成为关系破裂的前兆。客观的解释毫无用处。焦虑型依恋的人经常在内心感觉在为自己的生命而战,但他们显然无法将自己的脆弱解释给身边的人,于是可以想见,周遭的人便可能将他们定义成脾气不好、易怒、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