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课堂(第2/4页)

她出生当日的清晨,护士安排另外一个新生儿家庭出院了,除了给他们两张关于疝气和免疫接种的宣传单页,没有其他任何指导或建议。普通家用电器的说明书都要比新生儿的指导更详细;世界保持着一个令人感伤的信念:对于人生的感受,一代人能理智地告知另一代人的,并无很多。

通过孩子,我们认识到,爱是一种以最纯净的形式呈现的服务。这个词已是饱含负面的含义。一种个人主义的、自我满足的文化不能轻易地把满足感与他人的需求等同起来。我们习惯以爱回报他人的付出,回报他们娱乐、吸引或安慰我们的能力。然而婴儿却一无所能。稍微大一些的孩子有时候会极为受挫地评价说,婴儿们毫无价值。其实这正是他们的价值所在。他们教会我们不求回报地给予,只因为他们迫切需要帮助——而我们处于施助者的位置。我们被引入的这种爱,不是基于对强者的仰慕,而是对弱者的同情,这是每一个物种共有的脆弱,它曾为我们所有,并且最终将再次为我们所有。人们总是很容易过分强调自主性和独立性,这些无助的生物在此提醒我们,没有人能最终是纯粹的“自我奋斗”,我们活在债务累累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意识到,生活取决于——毫不夸张地说——爱的能力。

我们也领悟到,服务他人并不丢脸——实际恰恰相反,因为它让我们摆脱于一种令人疲惫的责任感:不断迎合自己扭曲、贪得无厌的本性。我们认识到,生活不该只为自己而活,更值得我们为之而活的,是获得一个新生命后的那份安心与殊荣。

他们擦着她的小屁屁,一次又一次——不明白自己为何以前从未清晰地理解,这确实是一个人必须为一个人所做的。他们在午夜替她温着奶瓶;她若能一气睡上超过一个小时,他们便如释重负;他们担心她打嗝的时间,并为此争吵。所有这一切,日后她都会忘记,他们也不能或不愿意告知于她。未来某天,当她内心有足够的幸福感,渴望为他人如此付出时,她的这种认识会令他们间接体验到感激之情。

她的一无所能令人提心吊胆。事事皆需学习:如何用手指绕握杯子,如何吞咽香蕉,如何在围毯上移动手抓住一把钥匙。一切都学来不易。一早上的任务也许就是搭好积木再推倒它,用叉子敲桌子,朝水坑里扔石头,把关于印度寺庙建筑结构的书从书架上抽出来,或尝尝妈妈手指的味道。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

柯尔斯滕和拉比都未体验过这种爱和无聊夹杂的感受。他们习惯将自己的友情奠基在共同的情致之上。但令人困惑的是,埃丝特却既让他们最感无聊,也令他们最是深爱。爱与心理兼容性很少会如此疏离——然而这压根无关紧要。也许人们过于强调了与他人的“共同点”:拉比和柯尔斯滕全新地认识到,人际关系的生成,几乎不存在任何要求。依据真爱之书,任何急需援助者,皆可与我们为友。

文学作品很少有描述娱乐室和婴儿室的内容——也许是出于充分的理由。在旧小说中,奶妈们会迅速把婴儿抱走,以便秩序得以重新恢复。在纽巴图-泰伦斯小区的这间客厅里,从外在的意义而言,接连数月,不会有多少大事发生。时间似乎空洞一片,但实际上,一切生活的内容和意义都蕴含在其中。当埃丝特最终从早期的漫长黑夜中觉醒,获得连贯的意识后,她会彻底遗忘所有的细节。但它们留给她的恒久财富则是身处这个世界时最初的舒适度和信任感。埃丝特的童年将根基于较多的感官记忆,而具体事件储存则较少:被人紧搂在怀;某个特定时段内斜斜的阳光;饼干的味道和类别;地毯的纹理;夜间长时间行车时,父母那遥远而难以理解的抚慰之声,以及一种她有权利生活、有理由期待的潜在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