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欲工其事,必先利其器(第4/23页)

千人斩的保镖程正光双手一抱拳,说:“我们是黔阳县的广木商人,这位是我家罗掌柜,我是账房,到洪江收木材款的。”

洪江之所以成为闻名全国的商埠,就因为此地有两大出产,一是木材,二是桐油。早在春秋时期,洪江就是中国最大的桐油产地,洪江产出的桐油,有一个专门名称,叫洪油。今天的年轻人,或许不知道桐油的用途,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可在古代,桐油是绝对的好东西。古人做家具,没有油漆,通常都刷桐油。用得最多的是造船,船是一块一块木头制成的,木头之间的缝隙,用线和灰填上,再刷上桐油,才不会漏水。挑水用的水桶,也一样用桐油防水。劳动工具中的斗笠,用篾扎了刷上桐油,可以防雨。当然,说到防雨,自然要提到油纸伞。古代的伞是用木杆糊上纸最多也是用布做的,为了防雨以及耐用,都要刷上桐油。桐油的用途极其广泛,而全国所有桐油,只有洪江的最为上乘。

除了桐油,此地还盛产木材。不仅湘西一带是原始森林,有大量的木材储备,还包括广西、贵州,也都是木材产地。但是,这些地方产出的木材和桐油,如果无法运出,也只是废物。有山的地方就有水,上天造物,把一切都想好了,此地盛产的桐油和木材,可以经沅江运出,经常德,过洞庭,入长江。中国古代,将江苏浙江一带称为下江,意思就是指长江中下游。而下江这个称呼,最早就是源自洪江商人。在他们眼里,自己所在之处,自然就是上江。

所有木材桐油,都需要一个集散地。比如说,从贵州采购的木材,通过扎排的方式运出来,因为水急江窄,木排不可能扎太大。到了水缓江宽的地方,这种小排就很浪费,需要有一处地方将小排扎成大排。由此,木材商人,便形成了交易链的两端。交易链上端的商人负责伐木,然后运到某地进行交易。下端的商人,将木材运出,到达上海、南京等地。如此一来,就需要一个适当的场所,这个场所,就是洪江。

洪江背依沅水和巫水,是天然的黄金水道,更有天然的深水码头,这些条件成就了洪江。盛唐时期,洪江已经成了名城,到了明清之时,更是成了闻名于世的商城。洪江闻名全国之时,今天的繁华大都市汉口以及上海,还是一片荒滩。

后来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一旦走进洪江,便觉得不明白,洪江闻名全国,为什么一直都只是全国最大的镇,而没有建县?这里有两个原因,其一,洪江最鼎盛的时候,是明清两朝,可中国古代重农轻商,士农工商,商排在最后,自然不可能将县治建在一个商业繁荣之地。其次,洪江是个多民族融合之地,除了洪江城,多是外来流动人口,周边全是苗族、侗族、瑶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历来少数民族,均属于土官制,县治所在地,自然不会建在这种地方。

当地还有一种传说,说这些少数民族,是共工的后代。中国古代,留下了许多与共工有关的神话传说。据说,共工的故乡在今天的河南辉县市,当地又称共城。共工最闻名的故事有两个,一个是共工治水的故事,后世将其尊为水神。另一个闻名的故事,是共工和颛顼争夺部落盟主之位,颛顼利用民众迷信的心理,声称共工治水会触怒上天,上天会用大水制裁大众。共工因此竞选失败,于是撞不周山而死,目的就是为了让民众明白,他所做的一切,并没有触怒上天。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信了颛顼的话,认定大水泛滥,与共工有关,是共工发怒,因而将形成大灾的水患,称之为洪水,也就是共工加上水。

洪江当地传说,和颛顼竞选失败后,共工的后人为了生存,逃到洪江一带,成为当地的少数民族。为了纪念祖先共工,他们便选择了洪江这个地方,作为共工的永远纪念之地。但是,这件事又不能做得太明显,否则会引起颛顼帝的警觉。于是,他们玩了一个小滑头。共工不是水神吗?在他的名字前面,全部加上水,于是,有了洪江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