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学之事(第3/8页)

午饭后,她允许我们自由自在玩上宝贵的几小时。我们一出门,孩子们就尖叫着慌里慌张地跑开了,好像我们身上有毒似的。过一两分钟后,他们就会蹑手蹑脚地再次走上前来,都光着身子,眼睛瞪得老大,似乎被我们的普通穿着惊呆了。没多久,他们又重新在院子外面围成半圆,嚼着粉色的甘蔗秆,盯着我们看。胆大的会朝前走几步,伸出手尖叫着“cadeau”,叫完就咯咯笑着惊恐地跑开。这是目前为止我们享受到的最近似于友谊的关系了——尖叫着要礼物!我们能给他们什么呢?在预先的计划里,我们丝毫没想到他们竟然会想要尘世的物品。我们只给自己带了东西过来。于是,当我躺在吊床上,鼻子冲着那本已经读了三遍的书的时候,便决定不再去理会那些事儿了。我假装不在乎他们像看动物园里的动物那样围观我,也不在乎他们在我身上打什么坏主意。他们指指点点地彼此说着话,向我逞威风:他们的整个世界都把我排除在外。

母亲说:“好啦,甜心,事情总归有两面。你知道怎么说英语,他们就不懂!”

我知道她说得对,但我没觉得自己受到了安慰。能讲英语什么都说明不了。这种技能和说出各国首都、南美的主要产物,背诵圣经,或在篱笆顶上走路等等都不一样。我不记得自己学母语花了多大的力气。有一段时间,我学法语确实很卖力,但艾达摘得桂冠后,我就放弃了。在我看来,她懂法语,也就可以代表我们俩了。不过,我确实不得不承认,对一个把拒绝说话当原则的人而言,那似乎是种古怪的才能。总之,在家那会儿,学法语就像是一项室内游戏。到了这儿之后,还是如此。这些孩子根本就不说“je suis② ”或者“vous êtes③ ”。他们的母语落雨般出其不意地从他们嘴里冒出来,像水流出管子一样自然。从第一天起,我就特别想学。我想从吊床上起身,吼上几句,让他们臊得脸通红,像一群受惊的鸭子。我试着去发明或想象这么一个斩钉截铁的句子。“布卡布卡!”我在想象中这么喊道。“我们喜欢艾克!④ ”或者喊出我以前看过的一部太空科幻电影里的一句话:“克拉图巴拉达尼克托!⑤ ”

我想让他们和我玩。

我觉得我们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想法。玩耍,合情合理地讨价还价,传播上帝之言,伸出手穿破包围着我们的死寂空间。

露丝·梅是我们中第一个找到办法的。

本来也没什么吃惊的,因为露丝·梅似乎只凭借意志力就能飞檐走壁。但谁能想到一个五岁的孩子能和刚果人建立交流和沟通呢?要知道,她是不许走出院子的呢!通常,我的任务就是看好她。所以我总是时刻提防着,不让她从树上摔下来,把脑袋砸出个大口子。确实,为了吸引别人的关注,露丝·梅是能做出那样的事儿的。她老是想往外跑,有时候,我只能威胁她,说外面有多危险,好把她管住。哦,我说得很可怕。比如蛇会咬她,路过的某个家伙会挥着大砍刀,把她的喉咙割开。后来,我一直有负疚感,就背诵忏悔诗:“神啊,求你怜恤我,按你丰盛的慈悲涂抹我的过犯。”但老实说,尽管慈悲丰盛,可神也得明白,为了那人好,有时你需要稍稍唬住她。而面对露丝·梅,则要竭尽全力,否则收不到效果。

我先把她吓得魂不附体,然后就溜开了。我要去找俾格米人,据说他们就住在森林里,在我们眼皮子底下,或者去找猴子(猴子更容易找到)。要么,我就去找水果给盘桓不去的玛土撒拉吃,抓蚱蜢给利昂吃。利昂是条变色龙,我们把它装在木箱子里养着。母亲同意我们养它,条件是千万别把它放进房子里。这很搞笑,因为我就是在房子里发现它的。它鼓凸的眼窝想往哪儿转就能往哪儿转,我们喜欢逗弄它翻动眼睛,一只朝上看,一只朝下。我们把蚱蜢扔进箱子里,它就会像弹弓似的弹出舌头,捕食蚱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