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A 地下之城(第2/2页)

勘查队雇了当地的农民,他们用洛阳铲进行挖掘工作;洛阳铲是中国考古的特色工具。洛阳是古代中国许多的旧都之一,那儿的盗墓行业发兴盛,盗墓者不断在实战中改进,以致进行了技术上的创新,发明了洛阳铲:把管状的刀刃切成一半,呈汤匙状,安在一根长竿上。如果你把铲子垂直插入地里,轻轻地转动它,你就会挖出一堆果核状的泥土,直径不到两英寸,大概有半英尺深。继续把铲子插回原处,转动它;重复这个动作10几次以后,原来的洞就会变成一个小小的通道,大概有6英尺深,甚至可能会挖得更深,带来了地下更深的一堆堆果核状泥土。当这个小通道足够深入的时候,挖出来的泥土可能会看到一些瓷器、骨头或青铜器的碎片,或者是一些捣实的土,是古时候建造房屋使用的。

盗贼们造出了洛阳铲,不过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考古学家们却完全由于其他目的而用了这个工具。一个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可以从土地深处挖出一铲泥,细细检查泥土里的成分,从而判断他脚下的这片土地到底是一面掩埋的古城墙,还是一座陵墓,还是一个垃圾坑。对这些考古学家来说,挖出来的泥土反映了地下深埋的内容,就像看一眼就认得的文字一样。

好些年来,荊志淳和其他人一直在读着洹北的泥土。开始他们是做分类的勘探调查,在这片土地上挖下一个个洞,察看有没有古建筑的痕迹。一连串的随机挖掘,却发现了一整个庞然大物: 宽20英尺的捣实的泥土,就埋在地下6英尺的地方。他们勘测了这个地下建筑,发现它像箭一般的笔直。他们随着这个庞然大物穿过种大豆的田野,一路上留下了更多的小洞和果核状的土堆。300码,3000码,更多的洞,更多的土堆。忽然,延伸结束了,他们发现了一个90度的拐弯:这是个转角。此时他们意识到,这个东西应该是一处定居点的城墙,于是他们继续追踪城墙的边界和城内的其他建筑。他们要绘制地图的这座城市,没有一个活着的人亲眼见过。

这是考古的初始阶段;结束一路的挖洞以后,他们就要开展更为广泛的挖掘工作。不过,荊志淳从来不急于求成。他故意放慢工作的速度。荊志淳今年37岁,待人友善,不时飞快一笑。他的脸呈简单的几何形状:圆圆的脑袋,鼓鼓的双颊,圆圆的眼镜框。他在南京长大,却是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的考古。他的学养广博,有时候会让我感到吃惊。我们常踏着地下之城漫步,有一回,他告诉我,不要以政治的眼光把商作为一个朝代来看待。

“很多人说起商朝时,总给人留下商朝是个庞大帝国的印象。”他说:“他们把那个古代的国家看成了现代的国家。到处都发现了商朝的遗迹;每发现一处,人们就想,嗯,这儿也是商的一部分。然而,你必须要把文化影响和政治控制区分开来。我认为,从政治实体而言,商实际上是个很小的国家,不会超过三个河谷的范围。不过,它的文化影响则大得多。这就好比说,我在这儿买了麦当劳,你不会说我是在美国。这就是文化。”

在秋日的阳光中,地里的农民们汗流浃背。他们追踪着那面看不见的地下城墙,手中的铲子上下挥动,连成了一道歪歪扭扭的线。他们挖一个洞,走几步,再挖一个洞。如果你并不知道地下之城的存在,而只是远远地看到他们,你会觉得这看起来就像一个毫无意义的仪式:手拿铲子的农民列队走过干旱的土地。一个洞,走几步,又一个洞。一个农民,一片田野,一条路,一个村庄。一个洞,走几步,又一个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