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二十八(第2/4页)

二十七 那仆人的主人,就动了慈心,把他释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债。

二十八 那仆人出来,遇见他的一个同伴,欠他十两银子,便揪着他,掐住他的喉咙,说:你把所欠的还我。

二十九 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说:宽容我吧,将来我必还清。

三 十 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监里,等他还了所欠的债。

三十一 众同伴看见他所作的事,就甚忧愁,去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

三十二 于是主人叫了他来,对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

三十三 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么?

“难道仅仅如此吗?”涅赫柳多夫读完这些段落,突然大声说道。他的内心却在说:“是的,仅仅如此。”

于是,涅赫柳多夫也遇到了一切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常常遇到的情况。这种情况就是,他起初以为古怪荒诞甚至可笑的思想,越来越被生活所证实,他突然发现,这原是十分平凡的、毋庸置疑的真理。现在他懂得了,要把受苦受难的人们从惨不忍睹的罪恶中拯救出来,其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人们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永远有罪,因此,既不能惩罚别人,也不能使别人改邪归正。现在他开始明白,他在监狱里看到的种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罪恶以及制造这些罪恶的人的心安理得的态度,都是由于他们想做一件做不到的事:他们自己罪行累累,却要使别人改恶从善。伤风败俗的人想去改造伤风败俗的人,并想采取生硬的办法去达到目的。这样做所造成的后果是,一些缺钱而贪财的人就把无端惩罚别人和改造别人当成自己的职业,自己却极端堕落,又不断地使那些受他们折磨的人也跟着堕落下去。现在他开始明白,为什么会产生他亲眼所见的那些惨景,怎样做才能消灭那些惨景。他找不到的答案,那正是基督回答彼得的那段话:要永远地、无数次地饶恕一切人,因为世界上没有无罪的人,因此也就不可能去惩罚别人和改造别人。

“可是这一切不可能这样简单,”他对自己说,但同时他又清楚地看到,这种观点虽然与他过去一贯的看法相反,起初觉得它很古怪,却无疑是正确的解答,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是这样。“怎样对付作恶的人,难道让他们永远得不到惩罚吗?”这种惯常的反驳现在已经不会使他张口结舌。如果惩罚果真能减少犯罪,改造罪犯,那么这样的反驳或许有点道理。然而事实证明,后果恰恰相反,由于一部分人无权改造另一部分人,那么你能做到的唯一明智的事情,就是不再做这种非但是有害无益,甚至是伤天害理的残酷的事。“几百年来,你们始终在严惩你们认为有罪的人。那么,结果怎样呢?这种人绝迹了吗?他们非但没有绝迹,人数反而增加了,因为不仅添了一批因受惩罚而变得堕落的罪犯,还添了一批审判别人、惩罚别人的罪犯,这就是那些审判官、检察官、侦讯官和狱吏。”涅赫柳多夫现在明白,社会和社会秩序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因为存在那些专事审判别人和惩罚别人的合法罪犯,而是因为尽管社会上存在这种腐败现象,人们毕竟是相怜相爱的。

涅赫柳多夫希望在同一本福音书里找到能证实这种思想的文字,就开始从头读起。他读着一向使他感动的《登山训众》(1),今天才第一次发现这段训诫并非抽象的美好思想,提出的大部分要求也并非高不可攀而难以实现,而是浅近明了、切实可行的戒律。一旦执行这些戒律(这是完全做得到的),人类社会就会确立全新的秩序,到那时不仅涅赫柳多夫切齿痛恨的暴力会自行消亡,而且人类追求的至高无上的幸福——建立人间天堂,也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