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帘听政 宋真宗章献明肃皇后刘娥(第4/9页)

而在当时,李氏则一直留在刘娥的身边,逐步被册封为崇阳县君、才人、顺容等位,并且此后又生了一个女儿,刘娥还派刘美前去寻找她的亲人并封官。李氏也明白,真宗对于她毫无兴趣,和有可能成为白头宫女的结果相比,她虽然有失去儿子的心酸,但是家族的显贵和女儿的出生,也使得她非常认命地接受这种安排。再说,小公主出生后一直体弱多病,直到真宗将小公主舍入道观,出家为女道士,这位公主才顺利长大,也因此李氏更认为自己无福为母,所以终她这一生,默不开口。

还是那句老话,掌握皇权是件体力活,刘娥自封为皇后以来,真宗的身体也渐渐走向下坡路,而刘娥不仅熟读经史,而且在这三十多年里,一直追随真宗,对于他的思想政见都极为了解,更兼记忆力超强,思路敏捷善于分析局势,真宗渐渐在政事上依赖刘娥作为助手,时长日久,刘娥虽然人在后宫,但是对整个朝廷中的局势变化已经一目了然,甚至也对真宗的执政有所影响。

当时的宰相是王钦若,他精通史学,满腹才学,只可惜貌丑心也丑。他先是排挤陷害掉“澶渊之盟”的大功臣寇准,再利用天书事件,将大权揽于一身。王钦若揽权久了,自然就开始不稳定。宋代的宰相一般位置都坐得不长久,为了防止相权过大,皇帝总是时不时地给宰相们实行轮岗制。赵普曾经三度为相,吕蒙正也曾经三度为相,说明他们做宰相再称职,皇帝也喜欢给他们轮轮岗。

王钦若当初,也是看准因为寇准权势过大,到处插手其他政务,连皇帝的话都不放在眼中扬长而去的情况,才适时挤走寇准,得居相位。现在,则是轮到他自己掌权过久,被副相丁谓挤下台去了。

丁谓跟寇准原本是好朋友,这事儿估计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丁谓挤下王钦若之后,不但没有自己争取上去,反而一力推荐被王钦若排挤掉的寇准重新任宰相之位。但是寇准任相之后,很快又跟丁谓发生了矛盾,可见权力面前,友情的确是很薄弱的。

真宗晚年多病,每次病发的时候,政事只能交给皇后刘娥。而宰相寇准对此深为不满,这时的寇准也同当年的寇准不一样了,他为了重新得回相位,不惜制造“天书”祥瑞,亲手去操作自己当年极力反对的事情。而他一旦得回相位,也对于权力十分执着。

权力的争斗进入白热化,副相丁谓为了扳倒寇准,和刘娥结为政治同盟。丁谓这时候已经跟刘娥结了亲戚,丁谓的儿子,娶了刘美的大舅子钱惟演的女儿,这种拐弯的亲戚,更使这种同盟多了一重保障。

而这时候,寇准通过宦官周怀政独自见了真宗,并说动真宗同意由太子监国,寇准辅政。真宗糊里糊涂地答应了,而寇准回去之后,叫翰林学士杨亿起草诏书,杨亿知道这是件机密的事,立刻闭门去起草诏书。寇准本人却一高兴喝多了老酒,把整件事都说出来了,而且很快就传到了丁谓的耳中。丁谓立刻进宫,面见真宗。

看来寇准的确不适应执政,“君不密而失国,臣不密而失身”,身为政治人物说话做事这么轻率而不顾后果,的确是危险,难怪他第一次败于王钦若之手,第二次又败于丁谓之手,就是败在这“狂傲轻率”四个字上。

真宗大怒,他昨晚只是点点头表示这事儿可以考虑,寇准转眼就付诸实施而且嚷到满世界皆知了。而且刘娥也适时更进一步提醒他,太子今年才九岁,能有实质的监国能力吗?寇准这样做实是架空皇帝自己夺权。真宗对寇准的好权和轻率深为失望,立刻下旨将他罢相。

事情并没有完,宦官周怀政见寇准被贬,生怕因此连累自己,竟然狗急跳墙,想要发动政变囚禁刘娥,杀死丁谓,逼真宗退位太子登基,并由寇准执政。不料政变失败,寇准牵连其事,被贬出京城。丁谓此时已经和寇准撕破脸皮,最好的朋友往往会成为最大的敌人,丁谓大权在手,将寇准一贬再贬,直流放到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