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霸主 秦宣太后(第2/7页)

结果,自然大家都知道了,秦武王举鼎不成,反被大鼎砸伤。但历史在这里其实还有一个转折的可能,就是当时秦武王伤重之时,曾经请到著名的神医扁鹊来治疗。但当时任秦国太医令的李醯生怕自己的地位不保,在秦武王面前极力中伤扁鹊,又派人暗杀了扁鹊。可叹一代神医死于权力斗争,而秦武王也因此伤重不治而亡。

秦武王的举鼎,固然并不是民间演义所谓可笑的练举重把自己砸死了,而是一个历代秦君执着的九鼎之梦。但他却想当然地把这件事简单化了,以为只要兵临洛阳,拉走九鼎,就可以挟制天下。

他却没明白,九鼎只是一个权力的象征,它是指王权,而不是仅仅只是九只举重器。要知道洛阳是韩国的地盘,如果兵临城下拉走九鼎,就可以称霸诸侯,那么韩国几百年来随时都可以拿走九鼎,但韩国却没有这么做。而春秋战国数百年来,从楚庄王到秦惠文王,无数有野心的君王都曾经想得到九鼎,但最终都只是试探行动,而没有实际执行,更不会像秦武王这样直奔目的地扛起就走这般粗暴简单。

无他,在自身条件不成熟的条件下,去挑战世界认定的规则,去重建自己的新规则,是会引来天下人群起而攻之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作保障,去挑战“普世价值”,纵然秦武王不死于被九鼎砸伤,纵然他可以成功把九鼎拉走,但最终他这一举动,也会令秦国招致诸侯的围攻。

从秦武王一登基就大力提拔重用孟贲等大力士的情况来看,他去举鼎这件事固然是意气之举,却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所以,他的死亡,或出于偶然,但他的图谋会失败,则一定是必然的。

秦武王死后,因为他没有儿子,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他的兄弟,也就是秦惠文王所生的十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展开了血流成河的大内战。

这内战一打就是三年,自然把商鞅之法打到没人遵守了,什么经济农业发展也停顿了,什么军事力量也全部用来自己人打自己人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诸位王子长达三年的动乱中,必然有着其他六国背后的势力在幕后进行操纵。王子们的角力,很大程度上,实则是各国势力在秦国的较量。

打到最后,原来强大的秦国,在这种自相残杀中变弱,原来已经臣服于秦国的许多国家和部族,也纷纷开始翻脸。

原来在秦惠文王时代收服的巴蜀之国,又乘机叛乱割据了;在北方的戎族义渠本已经向秦国称臣,此时也再次翻脸称王,抢了秦国在北边的许多城池。

当然,其他六国更没客气,直接插手内斗者有之,支持失意的王子争位者亦有之。照当时的战国七雄的情势来看,根本没有人想到秦国会统一,因为当时秦国的力量并不强,虽然商鞅变法以后,秦国也占了一些地盘,但基本上都是靠张仪利用合纵连横之术,也就是连哄带骗弄来的,真正的硬战并不算多。

而当时七国中,最强的是楚国和赵国。楚国是因为楚威王灭了吴越,所以楚国的面积在各国中最大;而赵国则是因为赵灵武王胡服骑射改革军队以后,赵国的军事力量成为诸国最强。

落井下石的事都不用人教,看秦国乱了,楚国也没闲着,立刻阵兵边境,扬言要收回当初被秦惠文王连骗带抢占去的上庸之地。赵国更狠,此时赵国是赵武灵王在位,就直接跟燕国合谋,把押在燕国当人质的王子嬴稷押过来送回秦国去,扬言要秦国必须立他们赵国看中的嬴稷为王,就是历史上的秦昭襄王。

赵武灵王这么干不止一回了,那时候燕国在位的燕昭王,就是赵武灵王和秦惠文王趁着楚国内乱,联手给拥立的。自然,这场拥立之战中,赵国好处多多,所以赵武灵王有理由再来一回。但是,如果赵武灵王知道拥立嬴稷会给赵国带来什么,一定会后悔到撞墙吐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