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2/8页)

警方把这些证物转给了联邦调查局博伊西办公室。后者将全部卷宗呈送至华盛顿特区的约翰・埃德加・胡佛大厦。联邦调查局总部对此一点都不惊讶。他们之前就曾听说过这个“传教士”。

1968

11月8日,露茜・卡尔森夫人开始分娩。她被径直带往加利福尼亚彭德尔顿基地的海军医院孕产部,和丈夫一起入住。两天后,她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儿子降生了。

孩子的姓名取自他祖父的名字,叫作克里斯托弗。他的祖父是美国海军陆战队高级军官,常被称作克里斯,为了避免混淆,孩子的爱称就成了“基特”。提起这位年长的拓荒者只是因为巧合。

他的生日也很巧,11月10日。1775年的这一天,美国海军陆战队正式建军。

阿尔文・卡尔森上尉之前在越南。那里的战事极其惨烈,在之后的五年里也是如此。但他的轮值结束了,所以他被允许回家过圣诞节,和他的妻子还有两个小女儿重聚,并迎接他的第一个儿子。

新年结束后他回到了越南。1970年,他最终回到了彭德尔顿海军陆战队基地。给他的下一个委派不是外派。他在彭德尔顿基地待了三年,看着他的儿子从一个学步的小孩长到了四岁半。

这里远离致命的丛林,夫妇俩在已婚军官宿舍、办公室、社交俱乐部、小卖部和基地教堂之间过着正常的基地生活。他还可以在德马尔锚地教儿子游泳。他有时会想起在彭德尔顿基地那些年的美好时光。

1973年,他接到委派,协同家眷到紧邻华盛顿外围的匡提科。那时的匡提科还是蚊子和虱子成群出没的荒野之地,小男孩可以在这里的林间追逐松鼠和浣熊。

亨利・基辛格和北越的黎德寿[3]在巴黎郊外会谈时,卡尔森一家仍然生活在基地。会谈达成了一致,正式结束那场长达十年的屠杀,也就是现在美国所称的“越南战争”。

卡尔森现在已经是少校了,他第三次回到越南。由于北越军队准备违反巴黎协定,进攻南部,那里仍然危机四伏。不过他被召回得比较早,早在骚乱从大使馆蔓延到机场最后一架飞机起飞前就回来了。

这些年来,他的儿子基特经历了一般美国小男孩都会经历的阶段——美国少年棒球联合会、童子军、小学。1976年夏,卡尔森少校和他的家庭迁移至海军陆战队第三大基地——北卡罗来纳州的勒琼基地。

作为他所辖营的第二指挥官,卡尔森少校在C街第八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工作。他和妻子,还有三个孩子一起,住在已婚军官宿舍。从没有人说起过这个正在成长中的男孩长大以后可能喜欢做什么。他降生在两个“家”的中心:卡尔森家和军队。通常认为,他会追随他的祖父和父亲,进入军官学校,穿上军装。

1978年到1981年,卡尔森少校接受早就应该完成的海上委派任务,去往北弗吉尼亚州切萨皮克湾南岸的诺福克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基地。家里人住在基地,少校作为尼米兹号航母的长官出海执勤,这艘航母可是航母船队中的骄傲。他在海上的有利位置让他目睹了“鹰爪行动”的惨败——那也叫作“沙漠一号”,几个美国外交官被一群受控于阿亚图拉・霍梅尼[4]的“学生”绑架至德黑兰作为了人质,但那是一场令人绝望的营救。

卡尔森少校站在尼米兹号的舰桥上,用远距离望远镜看着八架重型海种马直升机轰鸣着飞向海岸。“绿色贝雷帽”[5]和“游骑兵”负责本次“抢人”行动——他们将解救外交官们,并把他们带离海岸,回到安全地带。海种马是去支援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