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两难(第5/16页)

皇上在踱步,始终未语。

“迁都一说对社稷百害而无一利,成国公提出如此不忠不义之事,却是何居心!”

“成国公的私心甚重啊。北平是原燕军藩邸,一旦迁都,成国公便能衣锦荣归,好不风光!”

矛头,又直接指向了朱能。

“你说什么,老子什么时候有私心了!老子的祖宅在徽州府!”朱能反驳道。

那朝臣一甩袍袖,冷哼道:“只个人喜好,就不顾黎民百姓的死活。这做法比奸臣、佞臣如何?说是私心已经留情面了!”

有些六科言官年轻气盛,为表明自己不畏权贵,当堂直谏,讲得一句比一句难听。这下,原北军那些老将领再也忍不下去,纷纷气愤地反唇相讥,尤其是刑部的人,朱能名为暂代,却不能任由其他官员如此污蔑斥骂。

偌大的殿堂之上,文武官员就这样开始互掐,比比划划,唾沫星子乱飞。有几个武将反驳不出来,不能动手,气得吹胡子瞪眼睛。

“臣等忠心,日月可鉴。还望皇上三思。”

“请皇上三思。”

“请皇上三思。”

“请皇上三思。”

此起彼伏的请求声,无数的文臣俯首叩拜,呼啦啦跪了一地。

皇上的脸色有些不好看了,来来回回地踱步。

跪倒的群臣又是一阵山呼万岁,激愤之情,溢于言表。武官们梗着脖子站在原地,忿闷又有些无奈地瞪着那些倔强执拗的文臣。过了良久,只听见传下来一句“再议”,皇上气急离开,将满朝文武都打发了回去。

朝臣们摇头的摇头,叹息的叹息,纷纷退出殿堂。有的武将经过朱能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跟谁争,也别跟那些犟驴争,弄急了,人家可是要抹脖子的。朱能本人也很受震动,同时不禁在想,难道会意错了?皇上根本没那打算要迁都。定都北平,不过是年节喜庆,应个景儿?

没等他走出朝堂,迎面就过来一个太监,是御前伺候的总管,请他过去奉天殿侧殿议事。朱能有些摸不着头脑,去后才发现很多北营老将领都在;还有些年轻的文官,都是新提拔上来的……

衙署中,红豆在熬汤。

刚到下早朝的时候,官员们都从城门徒步走出来,等陆续回到刑部衙署,那汤刚好熬到了最香浓处。汤汁的材料发挥到极致,一股浓香飘散,勾人津液。

这些官员多是一大早天不亮就离开府邸去上朝,骑马坐轿,一路颠簸,谁也不会吃很多。否则上朝时坏了殿里面的气味,冲撞圣颜,有碍观瞻。而后在朝堂雄赳赳气昂昂地辩论了两个时辰,早上那口粥,早就不剩了,饿得前胸贴后背。

“乖乖,是啥味道,那么香呢!”

“这个时辰,各家各户都开始起灶了。还能是啥味儿,饭味呗。”

“扯淡。衙署在皇城,市井在城外,谁家弄饭还弄到刑部门口来了!”

刑部的大小官吏一边说着,一边跨进了门槛。刚进门,那股味道更浓了。红豆从袅袅炊烟中抬起头来,抡着勺子道:“回来的正好,这蘑菇汤刚做得,烦请各位趁热来尝尝!”

此时此刻,朱能被朝堂上的反驳之声砸得焦头烂额,又被皇上的侧殿“另议”弄得有些糊涂,一路往宫外走,半路上被两个官员一前一后地拉住磨叽了半天,心里既郁闷又烦躁。回到衙署,就瞧见他手底下的一帮官员正围在桌子旁边端着碗喝汤。

气不打一处来。可还没等发火,自己的肚子也“咕噜”了一声。

红豆见老爷回来了,忙从后面桌子上拿出备好的一碗汤,朝着他招手。

“可真有你的,居然跑到刑部衙署里面来熬汤,”朱能嗅着香味,咽了口唾沫,“小姐呢?”

“刚刚府上来了几个宫里面的赏赐马车,小姐就让奴婢先过来了。”红豆说完,将那汤碗端到他面前,“趁着还热,老爷赶快喝一口,去去身上的凉气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