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中国智造与文明升级(第5/11页)

昔日制造大国:人为物役

伴随人工智能产业的热潮,乐观和悲观的观点再次交锋。20世纪人工智能刚在想象和理论中成形时,争议就开始了。人们的恐惧和希望都来自现实,反映了贯穿三次浪潮的人与技术的纠结关系。简略回顾一番技术与工具的历史有助于我们反思制造业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商品的个性化定制背后站着生物进化的历史。进化论告诉我们,生物通过改变性状来适应环境。这个迭代过程非常缓慢,并且后天习得不能写入程序(DNA)。但是在工具领域,人类可以超越生理的进化,通过工具的改进、迭代来融合后天习得的知识和本领,改造环境、改变自己。

制造工具甚至成为人的本质定义。虽然有些动物能在某种程度上使用“工具”,如人类的近亲灵长类,但这些动物使用工具仍然属于条件反射。人制造工具并非回应眼前的挑战,而是包含了对过往经验的“深度学习”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如石器中常见的一类石斧,有砍、削等多种功能,适用不同的情境,成为我们祖先随身携带的工具。

人工智能目前刚刚走到自己的石器时代,如果说以前的计算机工作模式是条件反射,只能完成程序预设的任务,今后人类则致力于教会它自己开发“工具”。

我们就以汽车制造业来展开说明。科学管理学派的祖师泰勒对装卸工种经过反复试验(深度学习),得出单人的最优负重为21.5磅(9.75千克),因此为每种物料设计专门的铲子,以保持这一容量。可想而知,每个工人的力量和耐力存在差异,这个最优负重是泰勒生活的时代工人平均身体素质的体现。这时在技术上,铲子仍然是工人的工具,但在管理上,管理者通过标准化的铲子,把所有工人组成一个巨人,单个工人是这个巨人的人肉工具,也就成为铲子的工具,正所谓“人为物役”。

在汽车工业早期,由每个工人独立完成一辆整车装配,采用自己最习惯的方式。经过长期学习,工人们也能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但这并不是效率最高的方式。进化的下一步是流水线。

据说福特公司高管有一次参观屠宰场,受到启发,也采用流水线装配汽车,将整车装配分割成最小、最简单的单元,每个工人只负责一道工序。1913年福特公司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汽车底盘和零件分别通过传送带送到工人面前,工人无须走动,节省了取零件的时间。手工生产一辆汽车需要728工时,流水线缩短至12.5工时以下。汽车价格大幅下降,让平民可以消费得起。T型车从1908年投产到1927年共生产了1500万辆。

图5-2 福特公司早期的汽车流水线

早期汽车生产流水线共划分为7852个工种,其中949种需要身体强壮;3338种只需普通体格;3595种可在正常体力以下,其中又有715种可由独臂者完成,2637种可由独腿者完成,10种可由盲人完成,2种甚至可由双手残疾者完成。这种详细划分的标准我们可以理解为较为原始的特征化和数据化,蕴含着今天的数据标签化技术,而标签化数据正是人工智能的燃料,可这毕竟还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无法挣脱人为物役的锁链,也无法满足更高层级的人类需求。它首先将遭遇“多样性”的瓶颈。

只有新工业自动化才能契合人类多样性

多样性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普通生物的多样性一般表现在物种之间,即同一物种的性状趋同。但在进化的高级阶段,在智慧生命身上,多样性表现在个体之间,尤其是表现在与智慧相关的器官脑和手。

可以想象人类基因中有个骰子,随机掷出不同的DNA代码。非孪生的兄弟姐妹,天赋也会有显著差异。人们从来都能感受到彼此的不同,只是囿于手段限制,无法淋漓尽致地表达这些不同。过去人们想出众多的性格分类法,以星座学最为流行,就是渴望表达区分的尝试。生物体的个性区分曾令达尔文非常困惑,但却为经济的分工协作和消费的多样化奠定了生物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