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在大数据与深度学习中蝶化的人工智能(第2/14页)

由此可见,今天的很多基本数学方法古人已有,只是囿于能力无法尽情应用。

今天的人类可以用数字测绘来还原历史。即便在“我的世界”这样一款游戏中,计算机已经可以计算出每一块砖瓦的角度、长度,将几千年前的古城墙以完美的三维图像重现。那一刻,你会觉得所有古埃及、古希腊、古中国的壮美历史又重新与我们连接。但比起那宫殿中早已褪色的金冠银带,古人使用数据的智慧或许才是人类最宝贵的传承。

数据文明在进步,而大多数人还处在数据的懵懂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数据的概念对于我们既亲近又陌生。我们亲近它,因为每个人从小就会接触加减乘除这样最基本的数据和算法。步入社会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我们这一生也免不了和各类文件、报表或者账单打交道。但与此同时,当面对高科技产品中各种关于内存、分辨率等时髦又复杂的数据时,我们又越发觉得不了解它们甚至没意识到它们的存在。随着大数据、机器算法和人工智能的理念相继到来,这种陌生感愈发加深。

那么数据生活距离我们遥远了吗?正相反,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数据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从未如此紧密过。我们的祖先很久以前就学会有条理地储存数据,但是从没像今天的我们一样如此活跃、具体地记录着自己与世界。

从最初的计算器、摄像头,到家用计算机、智能手机,再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我们不断升级采集和利用数据的方式。而现在,从一辆车的每日碳排放量统计到全球气温的监测,从对每个人在网上发言喜好的分析到对总统选举时投票趋势的预测,从预测一只股票的涨跌幅度到观察评估整个经济系统的发展,我们都可以做到。数据将人与人、人与世界连接起来,构成一张繁密的网络,每个人都在影响世界,而每个人也在被他人影响。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辩证关系就如同在全人类身上发生的量子力学现象,其中孕育着解答无数问题的真理。传统的统计方法已经无法处理这种相互影响的数据。怎么办?答案是让机器自己来处理数据,从数据里习得知识。这便是当代人工智能的本质。

早在60年前,人工智能就已经被科学家当作一门严肃科学来研究。即便普通老百姓都对人工智能兴趣盎然,然而人工智能却在“二战”后人类科技高速发展的几十年间鲜有突破。直到今天,我们才忽然发现各种人工智能的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以大数据、AlphaGo、百度无人车等新面貌闯入我们的生活。

如果把人工智能的技术比作一颗早产的心脏,那么它曾经患有两个先天不足:一是在互联网爆发之前,研究人工智能所能调用的数据量太少,这是“供血不足”;二是硬件上的不足导致缺乏解决复杂问题的计算能力,这是“心力不足”。数据如同血液,硬件如同血管,直到互联网应用突飞猛进,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平均1年翻一番且计算架构出现革命性变化,这两个问题才迎刃而解。奔涌的数据血液进入物理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睁开了眼睛、竖起了耳朵、张开了嘴巴,机器之心“活”了!

数据书写生活史

数据已经深深“浸入”我们的生活。计算机、智能手机、各种智能家居用品,贴身收集着我们的一言一行,通过计算建模越来越了解我们,使得看新闻、运动健身、吃饭、听歌、出行等这些最简单的日常活动都成为一次次隆重的数据盛典。

一部智能手机一天之内就可以为他的主人生产1G的数据。这大概是13套《二十四史》的总容量。我们每天都在用数据书写自己浩瀚的“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