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简史:互联网风云背后的人工智能生长(第8/13页)

以上还不是人才竞争的全部。从业者更为敏感的是学术领军人物的流向。最近两年,不少“学术明星”走出象牙塔,或跳槽,或创业,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风向的变化。激流涌动,宝贵的人才去哪里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这是个问题。

百度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代表,大量顶级人才先后投身百度:王海峰加入百度前曾就职于微软,吴恩达从美国来到百度,张亚勤从微软来到百度,林元庆从盛产机器学习专家的NEC美国实验室来到百度、机器人小冰的创造者景鲲从微软来到百度、美国科技巨头中职位最高的华人高管和人工智能技术权威陆奇放弃微软副总裁职位加盟百度......同时,也有很多人才从百度出发,创造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应用公司。百度本身就是中国在吸引和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方面活力的缩影。

这么多人类的超强大脑汇聚,目的是要创造划时代的中国大脑。我们经历了PC时代,正处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即将迈入一个万物互联的超级智能时代。万物数据汇合,人类加以处理,就可能产生一种“超级大脑”的生态。百度正在打造这样的生态,宗旨在于像提供水和电一样让人工智能渗入中国人乃至所有人的生活中去,努力促使世界万物向“知化”[2]的方向发展。比如,百度大脑已经初步具有了自己的眼睛、耳朵、嘴巴和认知决策能力,总体来看,相当于一个儿童,但局部能力如翻译、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能力则大大超过人类。我们把这些能力开放给大家,供人们开发探索各种人工智能应用。百度大脑已经成为很多开发者的工具和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统,促进了人工智能标准化的形成。这将全方位服务人工智能时代的企业、创业者和广大个人用户。

因此我们热切呼唤中国大脑,呼唤国家总体层面的深度学习服务器、算法、应用基础设施平台。中国大脑的形成,将是中国竞争力全方位升级的体现和中华复兴的强力加速器。

技术要做人类生命的延伸

说到人类的数据滋养人工智能,我想先来谈一谈我们的用户,谈一谈无数支持百度以及高科技互联网发展的消费者。

在今天,除了谷歌、微软和BAT这样的大公司,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去中心化”发展趋向,使得小企业、有才华的技术人员甚至广大用户都成为具有决定格局态势的力量。

图1-4 《硅谷商战》一页

我在《硅谷商战》里就强调了用户的重要性。在我们工程师的眼中,用户是一个严格定义的理性存在,用户需求—开发—反馈,是技术文档里的严密描述。但是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技术服务上的方便,也提供了思想和情绪发挥的舞台。我们可以说,互联网创造了一种意见型用户。

我们的很多程序员、工程师都很享受百度对技术工作者的宽松环境,简单可依赖。技术员想法单纯,不善交际,醉心于开发出五花八门的产品。具有各种情绪的、活生生的用户和我们工程师的习惯思维不太一样。普通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及商场上各种复杂多变的交易和情绪可能是我们实验室里工程师感受不到的。媒体人、公关人更能理解用户的情绪,我们的公关部门有时也会吐槽技术人员不理解用户心理,遇到问题常常以为修改了代码bug(漏洞)就好了。但是人情bug不是代码能够修补的,这对我们是一个触动。技术员与商人和普通用户的隔阂该如何打破,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需要我们有更高的产品思想和跨界学习的谦虚心态。

我们对日常用户生活需求和人性的思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但就这本书的主题来说,我们毕竟是工程师,我们始终不忘考虑如何用技术和数字满足用户的需求。我们要利用技术对数据进行精准区分并服务于不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