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简史:互联网风云背后的人工智能生长(第6/13页)

相信聪明的读者即便不太了解数学理论,也已经基本明白AlphaGo是怎么做的了,虽然具体的算法和策略要远比上面描述得复杂。AlphaGo向大众展现了一次当下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水平。但实际上做同类研发的机构和人才很多,而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人类的行为一旦被互联网以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就成为滋养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齐头并进,进而帮助人类自己的无穷无尽的燃料。机器翻译、语音识别、图像识别都是基于互联网提供的大量数据,用户点击行为也是如此。为什么百度搜索引擎的准确性是国内其他搜索引擎难以比拟的?因为数据量最大、算法最先进、积累最雄厚。用户的每一次点击其实都在训练搜索引擎背后的百度大脑,告诉它哪一条资讯才是用户最想要的。

当人工智能遭遇冬天的时候,人们认为机器很难像人一样思考,但机遇也正在这句话里。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类认识到人工智能没必要像人类那样思考,只要能够解决人类的问题即可。所以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被问及“机器可以思考吗?”的时候,借用丹麦计算机科学家迪克斯特拉(Dijkstra)的说法反问:“潜艇会游泳吗?”潜艇不会像鱼儿或者人类那样摆动身姿游泳,但是它的水下能力非常好。

当我们回望历史——这个历史不仅仅是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整个人类工业发展都在孕育人工智能。凯文·凯利说过,蒸汽机活塞的自我往复运动就是一个精巧的设计,这种自我应答已经蕴含了“进化”的要素。自动化的追求是人工智能的进化动力。

比如,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蒸汽机最先出现在煤矿和坑口。因为早期的蒸汽机效率低、能耗大,只有在煤特别多、特别便宜的地方才可能使用。采煤的时候会产生很多水,要从煤矿里面把水抽出来。有了这种需求,又有足够廉价的能源,才会想到用蒸汽机这种办法。一旦得以运用,蒸汽机的技术就不断发展,最终推动工业革命。人工智能也是一样:当你容易得到足够多的数据时,数据就是新的能源,就是燃料,有了数据燃料,人工智能的发动机就可以运转起来。

要感谢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一切人类活动产生的数据记录,没有人类的数据积累,计算机就没有可学习的对象。要感谢那些人工智能探索者,他们并非都是计算机科学家,他们有的做生物学研究,有的做工程学研究,有的研究数学和计算机程序的自动迭代优化,有的改革计算机芯片的协作架构。各种研究成果汇流成海,终于汇聚成今天的人工智能。

巨头群起逐鹿

2016年AlphaGo在媒体上引发的惊呼其实是舆论的后知后觉。回到2007年,人工智能领域巨擘Geoffrey Hinton早已察觉到“山雨欲来风满楼”。

当时他的一个学生在谷歌大数据的帮助下,将Hinton若干年前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语音识别技术上,并取得了明显的成功。Hinton不由得感叹:“回顾过去,失败只是源于缺少数据量和计算能力”。

时间进入到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人工智能万事俱备,百舸争流的竞争时代开始了。自2015年以来,人工智能创业潮持续发酵。根据美国风投数据机构CB Insights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投资额在2016年第一季度就超过了10亿美元,第二季度发生了121笔融资,而2011年同期只发生了21笔。2011年第二季度到2016年第二季度,人工智能方向上的投资额超过75亿美元,其中有60多亿美元都是在2014年后产生的。

《乌镇指数: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前两季度,国内新增60余家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投资金额达到6亿美元。在过去一年中,中国大陆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了202笔投资,共涉及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8亿元),市场规模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