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3/10页)

所以,在既做领导工作又要具体办报的情况下,大的思路一定要清楚,不能像以前那样,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报人,只重视原始的情绪,只重视发行量。你现在的目标是进市委常委,真正地进到权力中心,说话办事就一定要谨慎。首长的秘书最后还这么说。

有时候清夜静思,戴晓明觉得当官这件事真不轻松。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当官也不全是赔本赚吆喝的事,当官的好处人人心知肚明。至少戴晓明是在当了官之后才发现,不管他过去多么业绩显赫,罢免他就如同掐死一只臭虫那么容易。可是现在,一切都不同了,虽然烦心的事情多一点,但是他的“一哥”地位的确得到了强有力的巩固,谁也不用再惦记着他一手打造出来的“金芒果”了,那个曾经让他头痛的姓胡的“二尺半”,听说他一直都想调离报社,不过他现在是一只死棋,走不走都无关紧要了。

所以说,权力依旧是戴晓明的第一至爱。

戴晓明就是在这样一种复杂情绪的笼罩下读完了呼延鹏写的最新报道《坚冰下的隐秘》,文章仍旧是翁远行一案的后续报道,但是笔锋毫不留情地指向了市中级法院院长沈孤鸿,而发生在沈孤鸿身上的许多不正常现象是值得人们严肃思考的。老实说,这是一篇好文章,真正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戴晓明甚至可以想象自己的报纸在登出这样一篇文章之后的轰动效应,而且可以说这篇文章是在他的催生下出笼的。

但现在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

这篇稿子在戴晓明的桌子上压了三天,这三天并不平静。虽然他早已风闻有调查组在调查沈孤鸿的事,可是他也同样听说沈孤鸿有可能直接调到省高院当副院长,准备接班。每一种消息都以貌似权威的姿态出现,让人真假难辨。一个干部被调查来调查去,似乎证据确凿但又不了了之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在没有尘埃落定之前谁又敢下结论?更重要的是为沈孤鸿说情、打招呼的人多到完全出乎戴晓明意料之外,有北京的,有上面的,也有纵向的,这就为沈孤鸿其人又蒙上了一道神秘的面纱。

有一点戴晓明是听进去了,沈孤鸿曾经是强书记的红人,而强书记现在已经确定在中央负责组织工作。就算强书记难得的为人正派,两袖清风,但在强调干部失察将追究领导责任的今天,扳倒沈孤鸿无疑也是往强书记脸上抹黑,分明是用事实在说强书记有眼无珠。这是许多人在感情上过不去的。并且青天干部就真的那么有容乃大?这也是戴晓明很怀疑的一件事,稍微有一点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任何时候都不要开罪组织部门的人,在他们那里的“印象分”很重要,稍有闪失便会断了自己的仕途前程。

而且据说沈孤鸿在北京也有靠山,直接跟戴晓明打招呼的人就已经很有来头了,单凭这一点戴晓明也应该心照不宣了吧。

其实现在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怎么跟呼延鹏谈。戴晓明承认他是一个贪心的人,他需要权力,需要建功立业从而有成就感,需要来自非家庭的异性关怀,同时他也不愿意放弃在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地位。

戴晓明最终是把呼延鹏请到了部里的办公室,因为这边相对来说清静许多,而且他把秘书打发走了,自己亲自用“随手泡”煮水,泡一两难求的极品猴魁,茶水清澈浓香。

这种少有的举动让呼延鹏有些不知所措。

戴晓明道:“我先定个调子,咱们今天就是朋友之间的谈话,不是上下级关系,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呼延鹏忙道:“那我不是太受宠若惊了?”

戴晓明笑道:“别来这一套了,你们现在的年轻人眼里有谁呀?”

呼延鹏也笑了:“我还不是那么目中无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