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版评论摘要(第2/4页)

“身子骨结实的人都去卖血,卖一次血能挣三十五块钱呢,在地里干半年的活也还是挣那么多……”《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新出的法译小说。这部小说对于中国实现经济奇迹这一主题似乎显得有些冷淡,但却经常能体会到其中的讽刺意味。(法国《德克尼卡》杂志1998年1月)

一个在新中国的大历史事件背景下发生的家庭传奇故事;从文学角度讲,主人公是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度过艰难时刻的。他到医院卖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最高级别的牺牲,除非是走投无路,否则是不可能接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许三观卖血记》向读者阐明了一个在一个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中根深蒂固的观点。(法国《焦点》周刊1998年1月)

如果巴勒格《娟》的故事还离你非常遥远,那么中国青年许三观却是在城里一家丝厂的送茧工,这让你多少有些亲近的感觉吧……作者深邃透彻的写作将小说所具有的敏感度发挥到了极致。余华不愧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他所塑造的人物向世界展示了艰难时期人的尊严以及求生的欲望。(法国《尼斯晨报》1998年1月4日)

英国NR杂志评论:该作家凭借着经典小说《活着》已经名噪一时。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作者延续了以往风格,描写了有着狂热的生活欲望,在生死关头能够坚守尊严,团结一致的小人物。作者用生动感人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纯朴与人道主义的真谛。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它必将在文坛上熠熠生辉。(法国《中西部共和国报》1997年12月11日)

余华的作品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种充满活力而又诙谐幽默,同时兼有激情澎湃与别出心裁的写作风格。他的文字极其优雅,他能将这些文字玩转于笔下,做到将“小人物”的对话描写得活灵活现。这些文字流露出作者无限的激情,向我们展示了作者丰富的词汇,同时还使得作者避免了在现实主义作品中通常具有的沉重感,成功地将读者拉开了一定的距离。(法国《中部周日报》1997年12月28日)

《许三观卖血记》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其内容的典型性,和它发人深省的主题思想,这部小说不同于普通的喜剧或悲剧,它是一出悲喜剧,全书充满了精巧的讽刺手法的运用,使人悲喜交加。(意大利《日报》1999年3月25日)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精彩情节,就像是给无味的白米饭中增添了新奇的调料。(意大利《晚邮报》1999年4月15日)

中国作家余华的优秀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这段不可泯灭的历史的象征性意义的机会和可能性……余华的文风有一种使沉重主题变得轻松简单的力量,他有能力通过增强对社会呼喊的力度,来使语言文字从压力和繁复的感情中抽离出来。如果在西方语言中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来对应的话,我们也可以把这叫做“最低纲领派”。(意大利《联合报》1999年4月12日)

《许三观卖血记》回顾了一位工人悲喜交加的一生,通过阅读余华的这部小说,人们可以大致浏览中国人民走过的历史进程: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一直到邓小平时代,人们通过奋斗得到了今天的日子。作者用讽刺而又荒诞的笔法讲述了中国社会的状况以及它的兴衰变化。(意大利《阿迪杰报》1999年2月22日)

余华是在意大利十分知名的中国作家……在《许三观卖血记》里,作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用简洁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他们的日常生活,描述他们的苦辣酸甜……正是这些平常的生活和重要的历史交织在一起:那些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余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以深入浅出的手法和充满智慧和讽刺意味的笔锋描绘了那一特殊年代的场景。(意大利《新报》1999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