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梵音(第2/8页)

朱士行是汉族僧人向西取经的创始人。他于公元二六〇年从长安出发,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历尽艰难到达遥远的于阗,取得经卷六十万言,派弟子送回洛阳,自己则留在于阗,直到八十高龄在那里去世。

由西向东送经弘法的西域僧人很多,最著名的有鸠摩罗什、佛图澄等。很久以来我一直对鸠摩罗什的经历很感兴趣,因为他的经历让我知道了佛教在中国传播初期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时从西域到长安,很多统治者都以抢得一名重要的佛教学者为荣,不惜为此发动战争。例如长安的前秦统治者苻坚为了抢夺佛学大师道安,竟然在公元三七九年攻打襄阳,达到了目的。道安当时年事已高,到了长安便组织翻译佛经。他告诉苻坚,真正应该请到长安来的,是印度僧人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的所在地很远,在龟兹,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库车。

鸠摩罗什当时只有四十来岁。苻坚看到道安这位已经七十多岁的黑脸佛学大师如此恭敬地推荐一个比自己小三十岁的学者,心想一定错不了,就故技重演,派一个叫吕光的人率领重兵长途跋涉去攻打龟兹。吕光的部队是公元三八三年出发的,第二年果然攻克龟兹,抢得鸠摩罗什。正准备带回长安向苻坚复命,半途停歇于凉州姑臧,也就是今天的甘肃武威,吕光忽然听到了惊人的消息,苻坚已经死了,政局发生了变化。

在半道上失去了派他出来的主人,显然没有必要再回长安了,吕光便留在了武威。他拥兵自重,给自己封了很多有趣的名号,例如凉州牧、酒泉公、三河王、大凉天王等,越封越大。尽管他本人并不怎么信佛,但知道被他抢来的鸠摩罗什是个大宝贝,不肯放手。鸠摩罗什也就在武威居留了整整十六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鸠摩罗什学通了汉文,为他后来的翻译生涯做好了准备。还有青年学者从关中赶来向他学习佛法,例如后来成了著名佛学大师的僧肇。

接下来的事情仍然有趣。

苻坚死后,入主长安的新帝王也信奉佛教,派人到凉州来请鸠摩罗什。吕光哪里会放。或者说,越有人来要,越不放。不久,又有一位新帝王继位了,再派人来请,当然又遭拒绝,于是新帝王便出兵讨伐,直到抢得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就这样在一路战火的挟持下于公元五世纪初年到了长安,开始了辉煌的佛经翻译历程。他的翻译非常之好,直到今天我们阅读的佛经,很多还是他的译笔。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惊愕的情景:在我们西北方向的辽阔土地上,在那个时代,一次次的连天烽火,竟然都是为了争夺一个佛教学者而燃起!这种情景不管在中国文化史还是在世界文化史上,都绝无仅有。由此可见,这片土地虽然荒凉,却出现了一种非常饱满的宗教生态,出现了一种以宗教为目的、以军事为前导的文化交流。

就在鸠摩罗什抵达长安的两年前,一位汉族僧人却从长安出发了,他就是反着鸠摩罗什的路途向印度取经的法显。这两种脚印在公元四世纪末五世纪初的逆向重叠,分量很重。其中使我特别感动的是,法显出行时已经是六十五岁高龄。他自己记述道,一路上,茫茫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望人骨以标行路”。

人骨?这中间又有多少取经者和送经者!

人类最勇敢的脚步,往往毫无路标可寻;人类最悲壮的跋涉,则以白骨为路标。

法显在自己六十七岁那年的冬天,翻越了帕米尔高原(葱岭)。这是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天山等几个顶级山脉交集而成的一个天险隘口,自古至今就连极其强壮的年轻人也难于在夏天翻越,却让一位白发学者在冰天雪地的严冬战胜了。这种生命强度,实在令人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