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我的性格适合吗?(第2/3页)

但是假如你过一段时间再做一遍呢?真的很有可能你阴差阳错答成了5道题内向、6道题外向,于是你就鬼使神差变成了外向的。那你就糊涂了,到底哪个是“对”的。

比如这道题:

与很多人在一起是否:a.令你活力倍增,b.常常令你心力交瘁。

在N年以前,我一定会答b,那时候我是一个通信工程师,天天做实验查勘、表格,当时我肯定不喜欢跟很多人在一起。而现在,我经常做培训,跟好多人聊,此时我惊讶地发现,有时候聊着聊着就又发现了新想法和新能量,此时再做这道题,我八成会选a。而如果多几道题相反,那最后的性格测评结果就会相反。一念之差就改变性格了。

而实际上有研究表明:市面上流行的性格测评,50%以上的人经过一段时间再次做,其结果都会发生变化。这让性格测评很郁闷。到底测评的目的是干吗的?

性格测评不是拿来“发现”的,而是拿来“确认”的。

好了,假如你做了一个测评,得出了几个结果。它会告诉你,你是外向、冲动、传统、亲和,同时测评报告也会给你一堆解释。你需要做的不是相信这个测评,而是回顾一下你过往的行为和事件,来看看它说的是否跟你的行为相吻合。那些相吻合的,自然是验明正身,确信无疑,这些特质也往往是你喜欢的那些特质。你确信了,就可以给自己开心地贴个“标签”,对于工作、生活、婚姻都有好处。而那些不相吻合,或不太吻合的,往往是那种模棱两可的性格,时而外向热情,时而又内向沉静,既然如此,不如把它们放一边,又何必非要分个你死我活呢?

● 误区三:性格不会变。因此只要知道了自己的性格,就知道自己做什么,然后就可以一辈子做这个了。

我们的性格一直在变化。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似乎很有道理。多数性格解读师也会说:往往在遇到人生的重大事件时,性格才会变化。但是,当我追问,那到底什么算重大事件,是否有一个标准时,并没有什么一致性的答案。那所谓的“重大事件”就因人而异了:对于一些人,可能离婚丧偶算是重大事件,性格大变;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没准搬次家、丢个钱包都会成为要命的事件而性格大变了。

在我看来,性格很像一个调音器。我们拿一个人的某一个特质举例,根据测评结果(为了降低对某种性格测评的针对性,我不会指明他做的具体测评类型),他的某个特质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判定,这哥们是有点冲动型人格的。但是,你是否觉得这很像调音器。假如他期待从事项目管理,他认为这份职业更有价值,我们都清楚项目管理是个很追求计划性的工作。于是,他就会刻意训练自己的计划性,每件事都确定目标、制定进度、分解目标、核算成本。这就意味着,他的性格就像游标,刻意地向计划性那边挪动了一小小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完成了多个项目,在这个图上总是向那边挪动一小点。慢慢地,游标就会更居中,甚至更偏向计划性。假如大家回顾一下过去的经历,很多人都会发现,似乎小时候很外向,后来因为高考、大学学习、工作又去了政府机构,让自己反而更内向。这就是性格在变化的结果。

米兰·昆德拉说:“你以为改变是像高楼大厦坍塌那样悲壮吗?其实根本不是。”性格在每个人做出每个小的选择时都做了十分细微的隐性变化,当这种变化积累、持续到一定时间时,我们的性格就真的发生了某种显性的变化。

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性格,比你测出自己是什么性格,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