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我的性格适合吗?

“我到底适合不适合啊?”

这是职业咨询中出现最多的问题。一旦谈到适合,就必然离不开“性格”(或人格)。这也是为何性格测评能在各种媒体上大行其道的原因。每个人期待发现自己的性格,借此找到匹配的工作、事业、爱情、婚姻。

我在第二章也提到了性格,性格是当面对各种状况时每个人采取的最自然的心理变化和应对方式。这似乎成为“不适合”某工作的很好理由:“我为何不能做销售,因为性格内向”,“我为何老迟到,因为就不是能按计划执行的性格”。性格也就成为所谓职业咨询里边最爱被人问及的话题:“老师,你能帮我分析一下性格,看看我到底适合哪类工作吗?”也伴随而生各种测评题目,用来测试自己的性格。除了“科学”的测评之外,诸如星座看性格之类的玩法也甚嚣尘上。

这背后同样有几个误区:

● 误区一:性格是遗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打从娘胎出来就具备。

遗传只是性格成因的一部分。

人格的成因主要包括四方面:遗传、社会文化塑造、成长小环境(就是家庭、学校、小伙伴)塑造和个人主观意图。

先说遗传,遗传到底决定了多少比例的性格,过去的研究认为是40%左右,但是这个研究很快被更多科学研究所质疑。而最新的研究则发现:生物遗传因素只有在适宜的家庭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举个例子,一个孩子会表现出急躁的遗传性格,但是如果他所在的家庭由此就认为他很急躁并加以强化,以暴制暴,就让其性格遗传基因得以显现,以后这孩子往往会十分暴躁。反之,如果他所在的家庭认为孩子的急躁只是正常的反应而非特质,并采用更多的爱、理解和积极调整来对待孩子,那这个性格遗传基因就不会被显现,以至于孩子在一生中都不被贴上急躁的标签。我们出生前已经种下某个种子,但是总是不给它浇水,一辈子也长不出性格的果子来。

在人生的头20年,因为个人主观的意识尚未成型,社会文化及成长小环境也会成为性格形成的因素。由此你就会知道,为何成长在过于挑剔和严厉的家庭及学校里的孩子都比较内向,为何艺术家的孩子也多比较“二”,为何学理工科的学生都比较“理性”,为何广东人都比较“务实”。这些往往都是社会文化和成长小环境塑造而成。“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

再有就是人们对自己的塑造。各位是否听过这个真实的段子:一哥们儿一直以为自己是白羊座,于是就一直认真地按照白羊座的性格努力活着:外向、热情、性急等。结果今年他才猛然发现,原来自己的星座是山羊座而不是白羊座……也就是传说中内敛、沉稳、慢热的摩羯座……然后他正处于一片茫然与纠结中。

当一个人刻意地把自己塑造成“白羊座”的性格:外向、热情、性急,那随着岁月的持续,即便其基因里留着沉稳的种子,社会文化宣扬的是内敛的文化,但因为他自己的刻意塑造,他也可能真的就成为外向、热情、性急的“白羊座”。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借助测评测试出来的个性或性格,并非遗传而来的天生基因。而是这多种因素经过整合,并在测评那一刻呈现出来的样子。

● 误区二:测评是发现性格的好工具。通过测评,能发现自己之前从未发现的特质。“哇噻,我竟然是这样的人!”

性格测评不是用来“发现”的,而是用来“确认”的。

我看到不少人十分相信测评。如果研究性格测评的方式:每个性格测评都是有几十到上百道题目,这些题目描述了各种场景,然后询问你的第一反应。之后,根据每道题的选择结果,程序里做一个统计,就得出你是什么样的。假如这11道题的背后都在看你是内向还是外向,你有6道题的答案是内向得分,5道题答案是外向得分,那计算机显然判断你是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