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打磨“人脉漏斗”(第2/2页)

圆筒策略(深度策略):如何能保证知道自己的人都会认可和信任自己?这类人会在某个领域更深入研究,使自己在这个领域成为真的专家,拥有更多的认可度。同时,他会在可控的范围内自我宣传,精心培育更少,但更认可的粉丝。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来经营自己,获得人脉。同时,也需要清晰不同策略的价值和“诅咒”。

名不副实型。如果你醉心于开口策略,用了各种方法自我宣传,让更多人知道你,知名度会迅速提升,但是换回来的除了部分人的认可外,也许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名不副实。中国人固有的文化更推崇“中庸”“内敛”。我们总会用“哗众取宠”“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来形容知名度过高的人,比如一些明星经济学家,当他们“出镜率”过高后,人们就会认为他们太多沽名钓誉的炫耀,而少了藏巧于拙的深刻。

怀才不遇型。反之,如果过于看重圆筒策略,在专业领域更加深入,但因为不注意呈现,而难以走进更广泛的世界,成就感会打折。我们会注意到,一些技术大拿,在大企业里辛勤多年,只有自己身边的一些人特别认可,但升职总遇到瓶颈,颇有怀才不遇之感。其原因之一,他的人脉网络是一个特别窄小的圆筒。

那该如何运用好这个漏斗呢?

当我给很多客户提到这个问题时,他们都给了很好的思路:有的人会说需要更多地让别人知道自己,有的人会说我得再多看些比较费劲的书以提升自己的格调和深度。大家需要一点点“打磨”属于自己的人脉漏斗。

那些郁闷的技术男需要做的是:扩大开口,能否让自己的技术水平呈现给更多人——参与企业内部的科技竞赛和评比是在企业内扩大开口的典型方法;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是走学术路线的典型方法,由此会在本领域中构建自己的人脉网络;还可以走大众路线,把技术更加平民化,想出点专利,开发点小产品,建设自己的技术博客,在科普论坛和杂志上发表文章……通过这种方式打开圆筒的开口,就可以让圆筒变得更宽。

而那些因为自己的某种因缘有点小名气的人,他们依稀感觉到了自己漏斗不够直,于是就拿砂纸在筒壁上好好磨了磨。比如琢磨着系统化地学点什么或者踏实做点什么,让更多人从认可自己的名气转而变为认可自己的内涵。

而这种过程是往复循环、阶梯发展的。看了下图你就明白自己的策略:

当刚刚出道、初来乍到时,先提升技能,走深度策略,得到少数人的认可。之后当稍有怀才不遇之感时,则花点时间自我营销,但同样会觉察到,也许某个时间感觉自己飘飘然,此时,再退而结网。之后……这样阶梯式上升。我们也可以看到,越往高处,所花精力也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