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美女的和尚(第2/4页)

《南歌子》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暑,清风衬晚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这一阕,就是风格奇丽与字句清婉的标本。有生动的画面感,色彩鲜明,风物参差,视线从远到近的过来,原来是因为写词的人,正在路上。这条路,每个在夏日江南走过的人,都觉得很亲切。

远处的青山,水边潮湿带沙的小路。鸟儿偶尔地叫着,声音宛转,听在人的耳里,倒像是在怨诉时光匆匆,于是又不由得起了点人在天涯的凄凉感。为什么要说“又”呢?在路上的时间已经不短了,朝行夜宿,磨破草鞋数双,看过风景无数,难免会有惆怅的时候。经常旅行的人都知道这一点。越美的风景,有时候越发让人无来由的难过。你发现,自然是自然,季节是季节,轮回永无休止,而你就是你,肉体凡胎,永远没有办法真正的纵身大化,真正的超脱。

是渐近黄昏的时候。暑气渐消,晚霞映着荷花,荷花又伴着绿杨,对着明媚的色彩,被晚风一吹,心情一下子又好转了。于是兴致勃勃,对着某朵盛开的荷花就搭讪了:“喂,你还记得那年我买酒喝的那一家么?”

这一问,真是问出了百般风流,只觉树石皆兄弟,花草为姐妹,麋鹿都来相亲爱。可谓神来之笔,出自于赤子之心。

这词美好得要命,只有一个小问题,关于作者的问题——你是一个和尚哎!摸摸头上的香疤,到底为什么和尚要这样嗜酒啊!犯了戒律了啊,喂!

那个吊儿郎当的行脚僧,可不会理睬人们的吐槽,江山如此多娇,他要走的路太多了,要看戒律哪得功夫。

《柳梢青》

“岸草平沙。吴王故苑,柳袅烟斜。雨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

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

这一回,是在河中,舟上。吴地春天的风光,适合撑一只小船慢慢地游,桨拨动浮萍,船头掠过低垂的杨柳枝。看两岸平沙草长,旧时宫苑,还有最醒目的,是忽然一树洁白胜雪的梨花。

这一篇,又当得“奇丽”二字。奇在结构,丽在文心。前面缓缓放出春之画卷,一幅幅过去,你正在赞叹作者取景之精妙,那持镜头的人才出现,原来是在船上扫视两岸。顺便说一声,当江南春天来到的时候,外地游客的您,请一定要去富春江上去坐游轮,或者新安江也好,那才能真正领略到南方的灵秀,在化工污染如此严重的今天,仍然顽强地坚持着风烟俱净,让您窥见一点古诗里的中国——要去的话趁早,看风景是一定要趁早的。

仲殊和尚就很明白这个道理,出家人有的是名正言顺在路上的时间,还有酒喝。哪像花和尚鲁智深,在五台山为了喝点酒,闹得神憎鬼厌,灰溜溜被赶下山去,真应该向仲殊师兄取点经。

边看风景边喝酒,真是惬意,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一觉醒来,人还在舟中,太阳却已经靠西边了。懒洋洋地向两岸看去,忽然精神一振,眼放精光:那是谁家的姑娘,秋千架都打到墙头上,能看见小内裤了……好吧,那时候女人是不穿内裤的,用文明的话来说,都能看到裙子底下精致的绣花鞋啦!

如果佛祖在天,面对如此门徒,会含笑不语,还是会打下一个霹雳,外加一句“好孽障”呢?

宋代的文人,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等,都好研习佛理。而仲殊大师,作为一个正宗的和尚,却完全没有出家人的自觉性,实在是很奇怪的。更奇怪的是,他的文人朋友们,却对他赞赏有加,苏轼和他关系最好,说他是“胸中无一毫发事”,“通脱无所着”,这又真的像灵台澄澈,不需拂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