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一纸激起千层浪(第3/4页)

品级定为从七品的一厂工程师,从六品的副总工程师,正六品的总工程师。

还有在这之上的总部技术副总裁,从四品。技术总裁,正四品。

这是官品,正六是知县,正四是知府。重要的是,这官品,将来也是可以转任官衙的!

升官发财,光宗耀祖……郑魁看着其他同伴,只见所有人眼里都是热烈的光。

而几个这些天叫苦怠惰的,此时后悔不已。

一步慢,步步慢。

但他们还得在这待上三年,时间还足够多!

此刻京城里,十来个人都赶到了东华门外的明报行。

“蒋经理,那《明报》还有吗?小的书行里那一百份都被抢完了,还能补上五百份吗?”

一份报纸,现在定价在五十文钱,这个价格实在相当低了。

市面上的书籍,刻印本的最便宜,但看纸张装帧质量、书页数量的区别,也要在一两百文到二三两银子不等。

而手抄本、珍稀古本、孤本的价格更贵。

寻常刻印书籍,一页大致五百字左右。

一册书,能有数十页也就不错了,万言为书嘛。

这一份《明报》,总的字数毫不逊色于一本正常书籍,但售价仅五十文。

明报行发行部给这些京城书商的,更是只有三十文。

这些书商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各自承诺拿一点看看。

但是简体字加上新体例,还有报纸上传递出来的爆炸信息量,这份创刊号转眼就脱销了。

朝廷定下来了以后公文用简体字、新体例,还准备考学做官的,尽管可能有些怨言,哪个又能轻忽视之?

“还有《嘉靖字典》,蒋经理,不知可还有存货?另外,朝廷允许我们的书库刻印吗?”

“这次就这么多了,《嘉靖字典》更是先要发往诸省诸衙、文武百官、各地官学。文字乃要事,岂容随意刊印?若是有错漏,岂不误人子弟?”

创刊试行,印了一万册,现在一看,那效果已经打不住了。

这蒋经理打发了这些京城书商后,忙不迭地就去找明报行的总裁邹守益。

“总裁,咱们报行只怕需要一个大大的刻印厂了!”

下一期,不妨印上五万份,将来也许还更多。

有一笔账是能算的,这成本,主要是刻印时的工本。然则版式一定,若份数越多,均摊开后每一份的成本能少多少?

若是能印上数十万份乃至百万份,也许……卖报纸便能赚钱。

这报纸无需装帧,省了不少工序啊。

“城东南的往通州去的巧工园,报行的刻印总厂早已计划。那边能开始刻印,最早也是明年了。在那之前,不急。”

邹守益十七岁中乡试,二十岁中会试第一、正德六年的探花。

任了一年翰林院编修,他便辞任回乡潜心研究学问,尤其对于“格物致知”这个学问百思不得其解。

他是江西人,正德十三年王守仁到赣州任官,听闻过王守仁的“格物”故事,邹守益自然前去请教。

一来二去,邹守益被王守仁折服了,半是弟子半是好友,而且从此将讲学、教化作为己任。

但朱厚熜继位后,邹守益曾经关于“格物致知”的疑惑又有了新的解答。

现在他担任了这明报行的总裁,十分认同朱厚熜的那一句话:这报纸,将来才是教化天下、传扬学问最重要的工具。

简字更易学,这种版式新体例和加句读的方法都让人更易读。

既然现在京城里《明报》物以稀为贵,自然会有人去传阅、去讲读、甚至去抄写。

既如此,他们要不要去学这简字?自行对应是哪个字?

关系到天下千千万万人命运的那个新制,太不容忽视了。

但也有一些人关注的是另外的东西:十六家国企的招聘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