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收取五十州(第2/5页)

“什么安土重迁。”朱高煦撇撇嘴,“说白了,不就是冒险的收益,没达到能让人豁出命去干的地步吗?”

姜星火一时语塞,李景隆也是有些尴尬,道理,好像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李景隆想了想,继续深究道。

“大明到了未来一百年内的时间段,定然是国力雄厚、人口众多,就算确实如高、高羽所说,想要移民海外的人趋之若鹜,可是新的陆地,别无它物。”

李景隆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这样一来,一开始的小规模移民恐怕很难积攒出足够的资源供后续人使用,大规模移民过去之后,一开始的数年肯定不能依靠耕种自给自足的,如此多的人,如何获取足够粮食、衣物等基础物资呢?总不能让他们饿死吧。另外,如果真的后续大量移民过去后,大明本土的耕地怎么办?还得安排人手维持耕种吧。若移民的都是无地的人口还好,可若是真有利益,就注定会有很多有地之人也会卖地而去,到时候大明本土的粮食反而不够吃了怎么办?这些工作可是浩大的工程!”

朱高煦听完,亦是连连点头,颇为赞许地瞥向李景隆。

这位仁兄不愧是纸上兵圣,实践能力怎么样不说,起码纸上谈兵的时候,讲的还是头头是道的,朱高煦觉得自己就没有这个水平。

面对李景隆的质疑。

姜星火则微笑着说道:“这些问题,当然也有考虑过。先说后一点吧,其实大明本土的耕地这件事,根本就不用担心,因为你可以试想,首先,人地矛盾是始终存在的问题,难道大明百姓生娃的速度你也担心吗?只要有地种,多少人都能放开了生出来。”

“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必然会有更加高效的、用于农业种植生产的器物出现……纵观历史,这是必然发生的现象,而我相信,若是大明真走上了海外扩张这条道路,那么世界殖民和海外贸易这两件事几乎是必然而然地同时发生的,反过来,为了追逐利润,不管是手工业还是农业,都会有更多提高生产能力的发明创造产生出来。”

李景隆略微思忖后同意了姜星火的说法。

李景隆认为,如果不纠结以当下的大明来猜度未来的大明,那么姜星火所说的这些东西,确实极有可能实现。

毕竟,人生实在是太短了,一个人所能获取的人生经验、阅历,也是基于当下的时代。

以至于人们经常只能看到眼前的事情,难以去放眼未来,设想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

事实上,这无关乎智力,而是真真切切的时代局限性。

站在社会金字塔最顶端的那一拨古人,当然并不比现代人傻,只是有些事情他难以理解、从未见识,就仿佛有一层浓重无法看透的乌云一般挡住了真相,所以才觉得不可能。

若是拨云见日,给他有理有据地描绘出来,很多道理其实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这也就是后天教育的意义所在。

你把一个现代的婴儿放回古代,他会被培养成古代人。

反之亦然,如果一个出生在古代的婴儿穿越到了现代被人收养,接受正常的义务教育,那他如果不考虑身体基因、抗体方面的迭代差距,智力和认知力,有极大可能跟同龄的现代孩子并没有太大差距。

而姜星火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教育者的角色。

教育的,还是古代大明受教育水平良好(虽然有人不愿意学)、走南闯北生活经验丰富(从北砍/逃到南)、参加过实际工作(砍人与指挥砍人)的两个学生。

那么,培养出一点超越时代的视野,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景隆复又问道:“那移民的物资问题呢?”

姜星火干脆说道:“一步一步来,不要想着一次性大规模地就把事情做完,移民其实跟移山一样,就是个日积月累的工夫……你想想,哪有一下子就能把一座大山给搬空的?不都得子子孙孙无穷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