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第4/5页)

他看向陈玄奘,热情极了:“这人太多,不是说话的地方,不如你我找间茶肆,细细相谈?”

陈玄奘不会不答应。

*

瓦子里茶肆、沽酒铺子可太多了,智方熟门熟路拐进其中一家,陈玄奘紧随其后。

高长松说自己非佛门人士,不打扰他们论道,拉着钟离珺溜走,去过二人世界了。

智方离开前,让勾栏打杂的小道童给高瘦师兄带话,说自己迟点回去。

这个点,外面表演得正火热,茶肆里没什么人,连伙计都被指派出去卖饮料了。

智方将玄奘拉至僻静角落,两人盘腿坐在蒲团上。

智方特别爱说话,这也是他被选作俗讲僧的原因,拉着陈玄奘絮叨起来:“你是从大唐来的高僧,这可太好了,你是不知道,这十几年间,从唐来的高僧越来越少了,说是唐王的要求,减少与咱们这的沟通往来。”

“好在还有青鸟快递,寄信,能在纸面上谈论佛法,要这都不成,也太糟了。”

“我就爱跟你们大唐的僧人聊天,你们佛法造诣各个都很精深,比我好多了……”

陈玄奘抓住重点,他佛法造诣不好吗?

可看台上讲佛教小故事,讲得那叫一个抑扬顿挫,听的人眼珠子都不舍得转了。

他这样想,便以委婉的形式问出来,智方笑道:“瞧你说的,会俗讲,不代表善修经。”

陈玄奘不懂了,此话怎讲?

智方说:“你既是十二郎的友人,想来对咱们也有些了解,论佛经数,咱这的许多都不如大唐,更不如西天。”

先前就说过,这里的佛教,起源于佛门的反叛分子,他们不同意佛门的一些做法,才跨越山海,来到东洲,建立他们心中的佛门。

然而,搞一门宗教得有基础,譬如佛经,他们中有些固然能造出自己的经书,可佛教的起源实在是太深了,且这群人想,他们只是不苟同西天人的传经手段,对经书本身没意见啊!

于是,东洲僧人学经,学的也是西天的经。

一开始还好,进度跟南部僧人保持一致,可随着时间推移,天竺人不断将经书传入大唐,大唐的僧人又以学经为己任,不搞社会活动,久而久之,唐的知名僧人各个成学术大师,对各种经书了熟于心,提出自己的见解。

举个生命形象的例子,这些大唐的僧侣,主打钻研佛法,而东洲的,擅长深入民间、格物致知。

从取长补短的角度来看,问佛经相关问题,不找唐僧找谁?

机会难得,智方逮着陈玄奘一个劲薅羊毛,跟陈玄奘一开始的想法不同,智方跟他请教了许多问题,都跟佛经理解相关。

待他解决完智方的问题,对方也高兴起来,陈玄奘趁势问俗讲意义之何在。

智方眨巴眼睛,圆润的、肉嘟嘟的脸颊将他眼睛挤小了。

“意义不意义的,不过是让百姓对佛多一些了解,更愿意入佛门罢了。”

陈玄奘:。

好吧,他承认,这或许能让人了解佛,可更愿意加入佛门……

嗯,对虔诚的居士来说,该是好机会吧?

智方一锤定音道:“或许是我浅薄,对我来说,宣扬佛门的最好方法与舞台,就是勾栏瓦子,只有展现了我佛慈悲,其他人就会蜂拥而至。”

“借此机会,同他们说说佛陀的生平,不一举两得吗?

陈玄奘得承认,东洲的路子完全不同,可他们却是在以各种方式,跟民众讲佛,吸纳信众。

目前看来,是东洲更胜一筹啊!

*

与智方的一通话,让陈玄奘受益匪浅,他行佛礼后从茶肆出来。

此时的夜市正处在最高潮,屏息,耳边充斥人的叫骂声、笑闹声。

陈玄奘缓缓呼出一口气,低落的情绪也提了起来。

大安太热闹了,无论是人族还是妖怪,各行各派,都能在这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百姓的精神生活又如此丰富,真是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