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动的规矩(第2/4页)

罗炳忠试探的问道:“那殿下,怎么办呢?”

朱瞻墡却满是笑意的说道:“其实也不难。”

“那该怎么做呢?”

朱瞻墡信心十足的说道:“陛下怎么做,咱们就怎么做,他贵州翻上天了,还能有南直隶的那帮人凶狠吗?”

罗炳忠看了一眼窗外,那是陛下派来的三百缇骑,点头说道:“殿下高见。”

贵州的确需要嫡皇叔去料理,而且只需要和陛下在南直隶做的事情一样,就可以稳住局面,最终彻底打破僵局。

至于京中官僚,那就不是他们襄王和长史要操心的事儿了,扔给陛下去头疼就是。

而此时胡濙正带着刘吉处理着公务,言传身教。

“虽然有我的举荐,但是你进礼部的事情,恐怕不会那么简单。”胡濙手里拿着几本书,这是刘吉最近在他的藏书楼借的几本书。

这些书上有胡濙的笔记,刘吉是个很好的学生,他真的很刻苦,甚至那些当初胡濙做的笔记,都被一字不差的抄录了下来,方便每时学习。

一些内容刘吉并不懂,但是背下来,日后遇到了自然就懂了。

“为什么?我明明很擅长礼部诸事。”刘吉有些迷惑的问道。

胡濙笑意盎然的说道:“正是因为你很擅长,所以你就更不能入礼部了。”

“这是什么道理?”刘吉眉头紧皱。

胡濙认真的思考了许久说道:“就像是金尚书身上明明有军功,回京之后,他只能做户部尚书一样,当然一些人的想法错了。”

“他们完全没料想到,从地方上来的巡抚,挂着兵部右侍郎,巡视地方的于少保,更适合做兵部尚书。”

“也像现在的江渊一样,他做了兵部尚书,虽然他做的很不错,至少比陈汝言强多了。”

“这是一种默契。”

这段话虽然很复杂,但是刘吉还是用力的领悟其中的道理。

金濂跟随宁阳侯陈懋,不仅仅在福建抵背杀敌,而是金濂从正统三年起,就开始参赞宁夏军务,土木堡之变后,金濂回京却做了户部尚书,而不是更合适的兵部尚书。

而是正统十三年从地方巡抚入京的于谦,做了兵部尚书。

因为金濂很懂军务,所以他不能当兵部尚书,因为江渊不是很懂军务所以做了兵部尚书,因为刘吉很懂礼法,所以他不能入礼部为官。

逻辑都是一样的,官场上有若干的潜规则,这就是其中的一条。

刘吉疑惑的问道:“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应该才是朝堂吗?”

胡濙摇头说道:“不,恰恰相反,如果你主官很懂这些事,那些蝇营狗苟,还如何进行呢?”

“这和我想的完全不同。”刘吉无奈的说道。

胡濙笑着说道:“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是孔子的话,就是让百姓跟着走,但是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

胡濙笑着说道:“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但是我要提醒你,陛下走的是民进则国进的路,这些不合适,以后就不要再讲了,否者陛下会厌恶你。”

“礼法岂是如此不便之物?要因时而动。”

有些学问太古老了,陛下已经总论了财经事务,这些不让百姓明白道理的句子,不可以在拿到庙堂上去说了。

刘吉赶忙说道:“下官清楚了。”

胡濙继续开口说道:“《韩非子》曰:官职者,能士之鼎也,任之以事,而愚智分也。”

“眼下,你揽了《寰宇通志》的差事儿,朝堂之事莫问,去重庆府吧,从重庆府沿江而下,把这四万里水路勘测做好,我举荐你到礼部为官,便不再有什么问题了。”

官场是个名利场,是个熔炉场,是个鼎,只要让官僚办几次事,就能看出他的能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