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言语》 前言(6)(第2/2页)

跨国华语电影的新秩序应用于定义国族电影和区域电影,以及衡量传统文化的区分方式,产生了一连串的难题。究竟,什么才是构筑跨国主义或定位某人是跨国导演的正式标准?要到何种程度,如始终立足中国内地但曾赴美国及日本拍过数部作品的传统导演──谢晋一辈,才能够称得上跨国?又该怎么看李杨,他是德国公民,但每部片子又都在中国内地拍摄制作?想想陈凯歌,第五代的重要成员之一,曾在美国住了多年,甚至还执导了好莱坞制作的《温柔地杀我》(KillingMeSoftly),或者知名的“台湾”导演──蔡明亮,他实际是在马来西亚出生长大。我们该如何给如王小帅和贾樟柯这样的电影工作者分类,他们生活在中国内地并在那儿以拍摄电影为业,但其作品在自家被禁,观众几乎全集于海外?难道他们的电影不算是种“跨国的”华语电影?跨国华语电影导演的最佳定义者──李安,他在访谈中表达了疏离与认同的问题,这些问题一直萦绕着与他同世代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他的深思听来与当前华语电影的态势越发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