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讲:古诗十九首·十七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这首诗一开始写自己在寒冷天气中的感受:“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人把每一个季节分成“孟、仲、季”三段,“孟冬”、“仲冬”和“季冬”,分别是在阴历的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孟冬虽然还是初冬,但华北平原和我们四川盆地的气候差异是非常大的,西伯利亚的寒流来得比较早,这个时候就已经寒气逼人了。“惨”是寒流给人的心理感受;“栗”是冻得打抖,浑身起鸡皮疙瘩,这就是生理的反应,诗人只用了一个词,就把两方面的感受都写出来了。

下面这样的句子,没有失眠体会的人是写不出来的:“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这个思妇的丈夫不在家,她孤身一人,心中有忧愁放不下,在寒冬之夜更睡不安稳,只有在床上辗转反侧,更觉得寒夜漫长,愁闷难熬,干脆起身走到庭院之中。这个时候夜已经深了,仰头一看,满天星斗。她能看到哪些星座呢?我告诉大家:这是冬季的深夜,她能够看到小熊座、猎户座、天狼星,还可能看见西边天上的织女星,看到“参宿三星”,就是猎户座那个“腰带”位置排得很拢的三颗星。一个人失眠了,找不到人说话的时候,抬头看到这满天星斗,会感到一种温暖:就是这些星星,从万古以外的距离,临照着我们,关怀着人间的疾苦。

“愁多知夜长”这样的句子,在我们的诗歌史上,在这里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美好的诗句,可以是千秋万代的代言人,我们能够理解它,但是我们想不出这么好的句子,这是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的遗产,也是我们民族的财富,后人会反复使用它。比如苏东坡的“孤村微雨逐秋凉,逆旅愁人怨夜长”,明代《今古奇观》里的“欢多愁夜短,愁重恨更长”等等,都是从这里来的。

这位妇女仰观满天星斗,情不自禁地就开始计算日期:“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三五”是农历的十五,那是中天月满的日子;“四五”是二十号,已经是缺月将尽的时间了。“蟾兔”是月亮的代称,这里用一个代称,就避免了词汇贫乏,显得单调。蟾是蟾蜍,就是我们成都人喊的“癞疙宝”;“兔”是玉兔,这些都来自我们中国的神话传说。我们仔细看月亮,就能看到那上面有很多阴影,其中有一大一小两片,在天文学上被称为“静海”、“梦湖”的,我们古人就把它想象成一只“玉兔”、一只“蟾蜍”,说它们在月宫里陪伴着寂寞的嫦娥。同样一个月亮,中国人看见,有中国人的神话;希腊人看见,有希腊人的神话。中国人的月宫仙女是嫦娥,在希腊人那里就叫月神狄安娜,但是把她想象成美女,却又是相通的。这两句诗,也是在向读者暗示:她失眠不寐,已非一日,“三五明月满”也好,“四五蟾兔缺”也好,都是诗人以往的失眠之夜的观察,而现在连下弦月都消失了,所以她才能够“仰观众星列”。有的小娃娃不懂常识,写什么“一轮明月,满天星斗”,其实月光很好的时候,能看到的星星就非常少。反之,像这样能够“仰观众星列”的时候,就一定没有明亮的月光了。民歌都晓得“天上星多月不明”。所以,细心地阅读可以让我们考证出很多知识。

接下来的两句,写她收到信了:“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这里“遗”还是读“wèi”,就是送来;“书札”是信。信为什么叫“札”呢?因为在蔡伦发明造纸以前,写信是使用木板,两块很小的薄木板合在一起,拿绳子捆好,就叫“札”。她没有说信是谁写的,也用不着说,因为这封信里面“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这封信分两段,前一段说的是长久的、无穷的思念,后一段写的是他也在那边计算别离的日子。既然说的都是这些话,那就肯定是她离家在外的丈夫了。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如果隔了两三千里,就像我们现在隔了火星那么远,收到一封远方来信,是很不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