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讲:古诗十九首·十六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希。

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古诗十九首,从这一首到最后一首,都是闺中妇女思念丈夫的“思妇诗”。当初编辑它们的时候,一定是经过分类的。之所以放到最后,未必是歧视妇女,更可能是编辑者认为这些诗所反映的夫妇人伦、人间之爱,是普遍的、永恒的,所以把它们集中拢来。这四首诗写夫妇感情的委婉曲折,心思细密,非常符合妇女的口吻,但我们还不能据此断言,说作者就是女诗人。因为自古以来,中国诗歌中就有大量男性诗人模拟女性口吻的创作。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诗确实是用妇女的语气、心态和观察角度,写闺中的相思,而且写得非常之好。

这首诗是写天气冷了,一位家境还不错的家庭主妇,开始惦记她不在家中的丈夫,思念殷切,带入梦境,恍然惊醒以后,就更加伤心。

一开始是岁晚天寒,一片悲凉。“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凛凛”本身就是寒冷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说的“凛若冰霜”,它也可以用来形容季候转寒,气温很低;“岁暮”是一年将尽,也就是寒冬腊月了;这个“云”就是“说”。“蝼蛄”就是我们四川喊的“土狗子”,又叫“油蛄”,叫起来是“咕儿咕儿”的,好像什么东西被拉着旋转时发出的声音,所以在北方又叫“拉拉蛄”。“夕”是夜晚。这两句诗是说:寒气一天天逼人了,提醒着人们一年又快过完了,在这种深冬的晚上,蝼蛄的叫声也特别悲伤。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这里的“率”不是“率领”的“率”,而读“lǜ”,作“规律”讲,“率已厉”就是符合规律地越来越猛烈了。在这样的夜晚里,这位独守空房的思妇,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出门在外的丈夫,担心他还没有御寒的衣物。古代没有专门的成衣店,不像我们现在,随便哪个超市都可以去买,古时候不行,季节变换之后,换季的衣物要家里面为他送去。

[宋]赵佶 《芙蓉锦鸡图》

这个“衣”,不单是指衣服。汉代的时候,身上披的、穿的、戴的,都叫“衣”——内裤叫“小衣”,穿的袜子叫“脚衣”,小娃娃戴的帽子叫“头衣”,盖的被子都叫“寝衣”。这位妇女想给他丈夫送的就是“寝衣”,所以她说:“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锦衾”是丝织品作被面的铺盖,“衾”字发音同“擒”,是因为被子能把人裹住,就像人被那个被子捉住了一样,所以叫“衾”。“遗”就是送,还是读“wèi”。送到哪里呢?送到洛阳那边。这里用了一个典故:传说洛水中的女神是一位美女,叫“洛神”,很多人都想去见她,她居住的水滨,就叫“洛浦”。这就说明她的丈夫去了洛阳那边。“同袍”在这里是指盖同一床被子的人,“袍”就是被子。“违”是分手,见不着,也就是离得很远。这两句是说,我做好了锦衾,想给那位和我同床共被的人送去,无奈他远在洛阳那边,我没办法送到。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冬夜本来就冷,一个人独宿就更觉得冷,更觉得长夜难熬,不知不觉中,这位妇女把思念带入了梦境,看见自己的丈夫容光焕发。唐诗里面有“塞北征人远未归,城南思妇愁多梦”,就是这种情形。“累”是“更加”;“容辉”是容光焕发。请大家注意,这个“梦”字是造得非常好的,甲骨文的梦字是一个人睡在床上,眼睛还在很快地眨动,就是正处在“快眼动睡眠”之中。“快眼动睡眠”就是在做梦。这个概念在西方是现代研究的结果,但我们的祖先早在三千年前就发现了这个现象,这让我对我们的祖先真是万分佩服!正体字“”还保留了这个基本的字义:中间是一个横起的“目”,上面不是草头,而是那两个表示快速晃动的符号,下面的“夕”表明是夜晚。但简化字“梦”把“夕”上面变成了一个树林的“林”,就不可解了,不晓得做梦和树林有什么关系?